《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第三版)》例举大量古今史实,从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等内容。
本书对电视演播室节目的录制和直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电视演播室系统的基础原理、基本设备和实际运用。 全书分三部分,十五章,六十二节。 部分,电视演播室系统设备和功能,共五章,二十六节。对演播室导控室各部分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了演播室视频、音频、灯光系统的主要设备,并对各个设备的原理、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还对演播室周边设备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第二部分,电视演播室节目录制和直播,共七章,二十八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叙述了演播室节目制作技术的各个方面。结合演播室各类节目制作分别对演播室视频、音频、灯光、制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满足演播室节目安全直播的需要,对演播室直播系统信号的校对、设备的备份和延时系统的使用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电视演播室信号
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作者编写了这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摄像课程教材。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编者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作者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其次,作者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这次的修订中,大量增加了对高清设备及各种先进附件的介绍。新技术不仅来源于已有的成果,而且还必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者,我们不仅要热情拥抱摄像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同时也不应对已经不那么先进的技术呲之以鼻,而应
书稿包括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栏目的具体论述。论述严谨,不但详细论述了电视专题片的系统理论知识,题材与创作,风格样式,而且以近年制作的优良的专题片为例阐述。电视栏目包括概述,定位,策划以及各个栏目类型,以及案例分析,同时增加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栏目创新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以媒介融合为背景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JD860006)。在详细描述当下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队伍个体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从业者当前的工作流动性、职业意识、职业压力、伦理道德、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现实状况,在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界定了中国广电记者群体的新特质,并对此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如何全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可靠的学理支持,保证我国舆论安全和话语主导权不旁落他家。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编的这本《广播影视案例分析(传播内容篇)》收集了我国各地发生的有代表性的53个大众传播的案例,其诉讼主要发生在人格权领域,涉及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选择案例的原则是“经典+广电”。所谓“经典”,是指它在我国大众传播内容领域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因而长久地被关注、被研究、被引用,影响了后来许多判决。所谓“广电”,是指只要是以广播影视系统当事人为诉讼一方的案件,尽可能选入本书中,确保广播影视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为主,以此符合“广播影视案例分析”。案例珍贵,内容详实,对从事广播影视的从业人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高清电视的发展为主线,围绕其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及中国高清电视的发展现状、高清频道的运营管理和发展规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高清电视的历史、现状,并科学客观地规划其未来发展目标,从学理上阐明了高清电视内部衍变的发展机理,从实践上评析了高清电视外部运营的框架机制,为从学术上进一步提升总结,从操作上进一步营运把握,提供了先导的理论模式和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
媒介经营方面,报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报刊退出机制全面展开,报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探索变通之路。广播电视创新不断,三网融合促使广电企业谋求资本运作,电视购物、3D电视开始升温,省级卫视在娱乐节目和自制电视剧方面强势出击。互联网商业价值继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移动互联网用户猛增,微博带来新革命。出版业转企改制进入尾声,产业重组进一步升级。国家扶持下的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国产影片精品不断,营销手段多元化,产业前景广阔。
《文学书写的影像转身:中国新时期电影改编研究》注重理论成果与研究对象自身特征及其生成语境之间的适用度辨析,在论述时力求给出的观点与论据的充分支撑相结合,没有丝毫理论先行、生搬硬套之嫌,因此具有较强理论说服力的文本细读就成为显示作者艺术感知能力的重要亮点。作者不仅在论著的后一编,通过重点解析《香魂女》、《寻枪》、《高兴》三部电影改编的典型个案,分别梳理廓清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影像改编与生成倾向,进而论析评估了其审美价值和意义,凸显出可贵的学术研究创新价值,而且在前两编关于改编的文化主题和艺术审美层面的论述上,对《盲井》、《红高粱》、《姐姐词典》、《周渔的火车》、《草房子》、《顽主》、《手机》、《阳光灿烂的日子》、《生活秀》等诸多改编电影的分析也显得精微独
本书是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持的“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对中国传媒2007年做了一个全面、综合、理性的回顾,全书分为三编,分别是2007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与研究评述、重大项目专题研究报告和2007年中国媒体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本书由全国众多的传媒与新闻专业著名教授、专家主持完成,其理论分析详尽,观点融前沿性、实用性为一体,基本涉及了2007年中国传媒的所有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战略转型》内容包括:新型媒体集团建设研究、关于做好民族广播宣传的几点思考、禀赋决定路径融合需要选择、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媒介融合与战略拓展、借互联网大势奏广播强音——关于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思考、媒体融合政策法律环境浅析等。
《 节目主持(第二版) 》为 节目主持 全国统编专业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节目主持专业产生了自己的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和训练体系。 《 节目主持(第二版) 》教材分为 基础篇 和 综合篇 ,共设十章,论述了节目主持的理念、节目主持的思维特征与技术技巧等。内容全面,符合对教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糸统性的要求。 由于节目主持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本教材突出了实训的元素和方法并将节目主持分解为十大要素且釆用了大量成功的案例。 检验一本教材的可行性,除了理论的阐释必须科学与普适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总结出实施这些理论的方法与技巧,也就是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借再版之际、在原九章基础上增添第十章:讲好中国故事篇。 *节为董卿全新讲述中国故事,第二节为再造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节从 朗读者 的创新视角入手、 第二节从新媒
“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革新还是出版业的兼并重组等,都表明中国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改革都将进一步深化下去。高速发展,指2011年我国媒介发展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依然总体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论文选辑,包括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电视应用理论研究和视听新媒体研究三个部分。论文既有对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又有对电视的公共性、文化性、叙事性和娱乐性等媒介特性的探讨,特别是对在信息全球化、视听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应对、创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新见解。
近年来,一些难以用常规叙事理论解释的电影频繁出现在商业片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弱化故事,将创作重点转向对人物境遇的刻画。本书提出“境遇电影”概念,既是对这一系列变化的总结,也是试着搭建一套全新的电影认知模型。“境遇电影”关注主体与情境的相遇,相比人物和情节, 强调观众的沉浸和身体经验。作者从身体、空间、时间、影像四个角度出发,进行系统阐释,分析其应用案例,并探讨其适用可能性,旨在为理解、创作电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电视会消亡吗?观众收视习惯的改变是否在唱响电视暮歌?新兴媒体的发展会成为电视的掘墓人吗?电视的未来,一直是传媒业内外人士观察、思考、辩论的焦点。 本书在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电视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相关著作、论文,尤其是近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闻传播史、媒体产业、受众研究、经营管理、电视新闻、国际传播等多个视角来探讨电视变革的特点与趋势,深入解读了电视的未来发展图景。同时结合传统电视台、电视运营公司以及新闻节目的具体案例,系统研究了电视的转型路径和发展策略。本书数据详实,分析严谨,视角多元,为读者思考电视的前途与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资料,又可帮助传媒业界深入了解国际电视技术发展前沿、世界一流媒体实践创新等方面。
本书从探讨互联网 电视的背景及缘起出发,对互联网时代的电视行业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内容生产、播出渠道、受众分析、收视终端等各个产业链环节探讨互联网给电视带来的变化,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电视的内涵特征,并对未来电视提出趋势展望和对策思考。
罗伯特·威尔逊是美籍欧洲导演、表演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灯光设计师,并兼及其他领域。他是跨界能手,不仅跨越了门类艺术界线,也跨越了地理界线。他是艺术全球化的先驱。《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首次从下列几个方面对罗伯特·威尔逊进行了完整论述: 以美国和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为背景,分析其主要作品; 探索威尔逊的“场面效果图册”、工作室和排练方法以及合作过程; 研究其审美原则和构思元素,这些成就了他的导演特色; 用威尔逊的技巧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系列实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