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十字军是中世纪历史长河中避不开的一段历史、一个专门的历史术语。 《十字军东征》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述和较为客观的分析,讲述历时200多年、反复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完整呈现了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它给西欧和东方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全书展现近1000年前东西方世界第一次交流时的历史场景,同时揭示了近代西欧向外扩张的历史源头,是一本世界史普及读物。
1924年7月,鲁迅与同行的十余位名家学者,从北京西站坐火车出发,西行前往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讲学。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鲁迅的这次长安行收获颇丰,观光游览,阅市淘宝,买书看戏,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仰望 唐朝的天空 ,在西北大地播撒下新思想新文化的种子。全书以民国时期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回忆文章与诸多信史记载等相关资料为基本素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追寻鲁迅的脚步,梳理出这一年前后鲁迅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唤醒尘封的历史档案,揭开流言背后的真相。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完成了一段长安记忆及其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对军阀统治与各界人士,鲁迅身处的每一个历史现场与细节都格外引人注目,作者用行云流水的文笔,向读者复原了一个血肉饱满、伟大而平凡的鲁迅先生。
本书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改良派也应该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
首度全新视角补正 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 二战 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 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 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书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 二战 时起,中国就已经是 负责任的
在民国这个巨大的历史和思想时空里,封建传统社会旧有的道统、学统和家法,与民国社会逐渐新兴和发展的科学、民主等理念,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相互冲突、交融,新的学统和文脉需要被一个整体包容的氛围有条件地吸收、整合、重建。全书本着为见树木,必入森林的原则,力求通过多个关键词和兴奋点,揭示民国大学文脉与学统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理路,并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细节的力量。 作者在长期深耕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 入林见树 雅言俗语 旧学新知 激烈稳健 积极消极 古典现代 激进保守 等12章,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 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傅斯年、吴宓、胡先骕、卢冀野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
《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作者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张学良*权威的口述史料,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说明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表现及影响。该著既是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思想评传;具有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之特征,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们可能会问,作为 东北王 的长子,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他何来 孤独 ?如果从其显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看,他确实没有理由 孤独 ,也不可能 孤独 。但当你走近张学良,特别是走进张学良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他不仅 孤独 ,而且是 孤独百年 。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 中国式外壳 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 中国建筑复兴 的号召下,对于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 ,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 本书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由堀场一雄著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该书可称为该社已出版的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的姊妹篇,记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作者是旧目军的精英官僚、陆军大佐堀场一雄。他1900年出生,1914年入日本名古屋陆军少年学校学习,1922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第34期),1930午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他始终在策划侵华战争的核心机要部门担任要职:1937-1939年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战争指导处工作,1939年12月-1941年7月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工作。在参谋本部和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文件中,他拟制的方案甚多。堀场一雄说, 我的全部精力完全贯注于处理对华战争。 战争结束后,堀场一雄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北洋政府时期掌控或左右北洋政府中央政权,或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鲜明人物特点与争议的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韩复榘十人,参考20世纪初和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原始资料,以及相关人物口述,褪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客观事实,讲述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迹、崛起,以及后结局,力求客观、公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语言通俗生动、事件记述详尽准确、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是一部有价值且有可读性的历史作品。
本书讲述清末状元、近代工商业先驱、教育家张謇参加科举高中状元、后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的奋斗经历,详细记录了张謇作为一代爱国企业家用实业救国的辉煌人生。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在这里,有关民国初年的那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锋芒与理解并存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民初历史所饱含的矛盾、复杂与困惑,悉数浮现。
面对清末内忧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种救国之策,张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作者从浩瀚的档案中钩沉历史,以时间为轴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历程。张之洞受晚清危机的驱动,艰难地推动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积弊,可改革却违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权的 不定时炸弹 。这于张之洞来说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共牺牲了六位亲人,分别是他的妻子杨开 慧、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他们都是毛泽东的至亲,也是胸怀救国救民理想的革命志士。 本书详细记述了毛泽东的六位至亲,是如何在毛泽东的思想引领、精神鼓舞和行动带动下,投身革命、不畏艰辛、视死如归、流血牺牲的过程。歌颂了革命者胸怀天下、大公无私、大无畏的精神。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甫一出版,立即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 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周锡瑞凭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本书成为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
全书以传主阎廷瑞(泽溥)的人生发展为主线,记叙了其由一个闯关东的天津码头苦力,发展到张作霖深耕东北的得力干将,*后成为*后一届北洋政府经略经济、外交等事物的财政总长,但在时代乱局下,*终离奇殉难的人生轨迹。全书将个人命运与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爆发前东北、华北的历史沧桑,既是一部个人发展史,也是一份历史启示录。
本书收集了原国民党将领亲自回忆 围剿 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章数十篇,内容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等等十三个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对 围剿 每个根据地的情况写了 综述 ,以便给读者一个概况,更易于阅读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