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描写近代福州优秀女性的随笔集。记述中国现代史上福州一批女性,从一个侧面反映福州作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一个策源地的文化积淀,反映福州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这些名媛在政、学、艺术界的家事国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的内心挣扎、自我觉醒、社会参与、情感困局乃至沉浮命运,多少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诡谲变迁。
一百年前,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轰然倒塌,一个王朝的隐退,却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 为什么一名人力车夫的死会引发一场暴动? 为什么清王朝在后期的一系列改革反而加速其灭亡? 为什么一次偶然的革命终会演变成惊心动魄的燎原之势? 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在清廷和革命党间左右逢源,终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 《瞭望东方周刊》三位资深女记者从独特视角出发,首创周记历史形式,还原那个特定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再现晚清王朝大厦将倾之末日残景,使读者读后能见微知著,以史为鉴,在成与败、得与失之间,去回味,去思索。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本卷辑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一“苏维埃运动”侧影》、《“粗风暴雨!粗风暴雨来啦!”》、《痞子文化及“士改”》、《伟大的事物,可能是危险的事物——中国农业合作化始末》、織简:1958——兼析民粹主义在中国》、《革命是怎样变成“伪革命”的》、《军管年代——程世清在江西》、《灯塔:1978》九篇历史纪实作品。 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其彪炳史册的辉光是:在一个从来缺乏英美改良传统、沉醉于法俄革命磅礴激情的国度。倘若说,在1949年、1976年以前,她尚不具备改良的条件,那么到了1978年,邓小平、胡耀邦、叶剑英等老一代共产党人,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及时而又坚决地把握住了一个契机,一个从此将革命变为改良的契机,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
本书是台湾文化名人蔡登山对张爱玲和其小说《色戒》的历史背景的考证和评价。作者通过对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史料钩沉,层层剥离出小说虚构的原型,认为张爱玲写易先生和王佳芝,其实是了断自己与胡兰成之间一段失败的情缘。作者掘隐发微,如侦探断案,探究了张爱玲的隐秘心曲,有助于更好了解张爱玲和她笔下的作品《色 戒》。
翻开《不忍细读:微历史下的民国记录》,你将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写:文人的嬉笑怒骂笔上春秋、政客的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军阀的挥拳掳袖酒肉义气。 1500个经典段子或取其神态,或录其言语,少则数十字,多则一二百字。八卦的民国历史让你不得不读,又不忍细读!
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使得中国社会传统秩序走向崩溃,逐渐步入近代化。作者侧重讲述了这个特定时期中,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唐生智、刘湘、孙殿英、冯玉祥、蒋介石等几大军阀是如何维系其集团统治的,其治下的手段五花八门,有回归传统的,有绿林之风的,有家族集团的,有求神拜佛的,也有推行基督教的,更有学日本玩军国主义的,细究深思,绝不仅仅是令人发笑那么简单。
内容简介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胜利,贯彻落实*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的重要指示,《军嫂》杂志社策划编辑了《跟着信仰走 我们家的长征故事》一书。 本书共收录28个红军家庭、31名老红军、60余位红军二代、三代的长征故事,如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回忆父亲、萧克之子萧星华回忆父亲、伍修权夫人徐和回忆丈夫、甘祖昌夫人龚全珍回忆丈夫,等等,以口述回忆的方式,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坚定信念、紧密团结、浴血战斗、不畏艰险的英勇故事,讲述了长征精神对红军家庭、对部队官兵的深远影响。从特定角度,反映了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的传承。 长征精神融入血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