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大、清华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北大,起步于戊戌变法中改革派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在20世纪20年代,它汇聚了中国几乎整个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北大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清华,*初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历代校长的抗争和建设,终成独立大学。清华贯彻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可以说,自清末建校以来,这两所大学就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内战时期各方势力的博弈,故事中有大师,有学子。无论在什么时期,北大和清华的学人都以其洞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本书论及的户籍与赋役制度、里甲与里社制度,乃至理学文化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动乱,都是明清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如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则端视当地民众的应对策略。宋著反复强调,地方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议题,都要经历长期的竞争、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地方社会应对历史变迁的机制与策略。几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楔子,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作者刻意营造的现场感,不断引导我们深入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历史实践。
对于清朝的平民来说,帝国 突出的代理人不是皇帝任命的官员,而是衙门县的办事员(书吏与差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极为重要的人物所知甚少。作者从四川巴县丰富的档案资料中,带我们走进县衙,从实际执行者的角度, 次详细地审视地方行政实践。本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县里的书吏与差役是谁?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组织?纪律和奖励有哪些?在衙门工作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如何使自己在清政府中的角色合法化的?他们的利益和做法对帝国政府有什么影响?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 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 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 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本书为民国时期著名报刊《少年中国》所刊各类往来通信之结集,以其刊发时间为序进行编排,论题涉及广泛,有当时实际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热议之题,可见当时知识界之思考状况和主张。这一批往来通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民国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向。
清末,中国北方的人口买卖市场十分活跃,仆人、妻妾、童养媳、 、学徒、养子等,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都依赖人口贩卖满足家庭所需。本书研究的正是这种人 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作者对警局和法庭档案的使用相当创新,以富有细节的个体故事做串联,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接受人口贩卖作为一种普通的交易事件。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
本书为民国时期著名报刊《申报》之《读书问答》栏目编辑部与读者之间的往来通信集,按通信当时在《申报》上发表的时间为序,所谈内容主要涉及读书的方方面面,包括读书的目的、方法、途径、功用等,同时也谈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既有抽象的理论上的探讨,也有一些联系社会现实的分析。这一批往来通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民国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向。
本书真实记述了抗战胜利后,上海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的全过程。这段历史过去提及得较少,除了 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审判外,中国战区在十个城市所设立的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是如何审判日本战犯的,则鲜为人知。上海提蓝桥监狱,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曾经是远东 大的监狱,故然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但 值得自豪的,应该是在这里关押过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血债的日本战犯,在这里对日本战犯做出了庄严的审判,一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在这里被处以绞刑。这是大快人心的。
造就健康活泼的网络公共领域以促进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需要广大网民践行立足于法治的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积极开展网络公共交往。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语境下,着眼于网民的网络实践,围绕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主体、外在的权利依托、内在的德性要求、实践目的以及实现途径,对网络公共交往伦理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究,以期为网络公共交往实践、网络善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基本信息 书名: 拉贝日记 作者: (德)拉贝 开本: *: 48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5-08 书号: 978721415926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约翰 拉贝,又名 艾拉培 ,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其使用的是后一种称呼(原文: 艾拉培先生: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一九三八年一月本院难民共献。 )。 约翰 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 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在 南京大屠杀 期间,他一手组建起 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南京大屠杀过后,
造就健康活泼的网络公共领域以促进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需要广大网民践行立足于法治的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积极开展网络公共交往。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国语境下,着眼于网民的网络实践,围绕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主体、外在的权利依托、内在的德性要求、实践目的以及实现途径,对网络公共交往伦理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究,以期为网络公共交往实践、网络善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