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历史进程篇和常见操作质控指引篇,历史进程篇以六章10节,常见操作质控指引以十四章45节阐述,涵盖了消毒供应历史发展进程及常见操作质控指引。本书借鉴了消毒供应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该书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构建该书的写作方法,使得读者可以及时查阅到问题,及时找到参考答案。 二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述了消毒灭菌的历史发展进程,做到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综合创新,给人以回顾启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谋求精细化的消毒供应专业发展。 三是采用了大量的图谱,使读者一目了然的了解知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四是将操作演示以二维码方式呈现,使读者扫描后可以观看视频,是一本 会说话 的专业指导丛书。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编著的《中国卫生检疫发展史》重点记述了中国早期海港检疫在传播、普及西方医学科学方面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卫生检疫立法、卫生检疫机构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东北陆路、边境检疫在控制鼠疫流行、传播方面的国际示范作用;还重点记叙了海港检疫在控制霍乱流行、研究霍乱弧菌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检疫在法制建设,检疫的宗旨、目标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疾病与文化;“板板茶”:作为文化的组织;自律:作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另一种策略;求医:作为社会文化心态及社会设置的一种映像等。
《阳痿论》是晚清名医韩善徵所撰,系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目前只有一份孤本存世。这是我国中医 本男科学专病专著,学术价值 高。 《阳痿论》共二卷。“卷上”论总义及病因,“卷下”列医案及处方。要言不繁,颇多见地。特别是揭示了阳痿“因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的发病和辨证规律,一扫前人将阳痿与阳虚等同之偏见,并抨击温肾壮阳派“张景岳、李士材辈,邪说迭出……大谬”。 不仅如此,韩氏将阳痿病因分为内因门、外因门、不内外因门,即使阴虚所致的阳痿,也有。肾阴虚、肝阴虚、胃阴虚、心阴虚之别;而其谈及的痰痿、暑痿、瘀痿等,向为世医所忽略。 韩氏《阳痿论》有论、有案、有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是一本难得的阳痿病专著。 因此,出版发行并进一步研究挖掘意义重大。
寄生虫病是威胁广大人众,尤其是广大乡村人群健康的一大类疾病。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寄生虫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疗及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血防成就,我国血吸虫病12个流行省、市、自治区已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消灭了血吸虫病;400个流行县(市)中有227个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标准,55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治愈病人1000多万。疫区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呈现了田增产,人增寿,人寿年丰的大好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寄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社会,AD患者现有一千万,照护人三千万。国务院决定将一和二 医疗机构转向护理院,需要大批老年病医护人员和称职的护工,学习新知识和培训护工将列入议程,以往这方面教材缺乏和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本书包括三篇: 篇阿尔兹海默病(AD)介绍,介绍AD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第二篇陪护手记,描述患者的各种症状和相应的处理方法,介绍缓解AD进展的各种措施。第三篇介绍AD护理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
基于精益管理的医疗流程再造,解决了许多似简而繁的问题,尝试很多种方法,如何才能 好的通过纷繁多样、排列有序的步骤帮助那些来到我们部门的患者,并以 的方法解决他们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类似这样的挑战和难题并不仅仅在急诊部门才会遇到,世界各地的医院及医疗服务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难题包括病人流程不畅、拥挤问题、排队问题、较低的资源利用率、临床人员不愿参与持续改善项目、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预算方面的限制等。精益管理及价值流分析为这些医院和医疗服务领域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准确探究问题根源和本质的能力。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将这种能力转变为项目服务和系统重建的系统方法及程序。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对该方法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利用循序渐进的流程再造方法论进行工作的步骤分解。第二部分运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