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海外汉学家、李约瑟的学生白馥兰,及其伙伴芭芭拉·哈恩、约翰·博斯科·卢杜萨米、蒂亚戈·萨拉瓦共同进行的农业人类学研究。对比不同文明视野下的农业智慧,发掘鲜为人知的农业文明:中东的郁金香品种研发系统领先世界几百年;阿拉伯的椰枣绿洲文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令亚洲古文明勃兴的灌溉工程、改变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可豆、创造绿洲文明的椰枣树、日本小农的手作酱油、鼓励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土豆……农业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重塑着农业这本书主要反对了史学界被欧洲中心主义统治的现象,采取了多文明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的粟种植,轮种,农作物多样化交口称赞。本书也是一本技术史类的图书,作者对植物的物性进行了历史性剖析。通过详细解剖植物变成作物后,文化和意义层面的转变,探究农业对人类的影响。
黄玲、曹银萍、孙好亮编写的《测土配方科学施 肥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用教材)》共分5章 ,分别从作物需肥规律、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和作物配 方施肥案例等,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内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法、主要粮食作物配方 施肥技术、主要经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主要蔬菜配 方施肥技术和主要果树配方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正在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核心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特征,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市场已经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走有机、绿色发展及特色化的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详细论述了特色农业可以不与大众农产品竞争,而做到不争而善胜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另辟蹊径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方法;具体论述了项目选择的思路,实施项目的方法,品牌打造的技巧,资本营运的规则,生态保护的原则,团队打造的技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研究》适合有志从事特色农业经营的各类人员学习参考,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使用,以及广大高校师生创业培训学习使用。
《如何办个赚钱的梅花鹿家庭养殖场》针对当前我国北方养殖梅花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梅花鹿研究领域的科技进展以及部分先进的梅花鹿养殖场饲养管理经验,参考了外有关梅花鹿养殖的技术资料及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梅花鹿饲养方式及生产实际,运用大量基础数据,进行了通俗科学的描述,并对梅花鹿的市场状况、养殖场的建设、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甘肃省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平原、丘陵、高原、沙漠、戈壁、裸岩、积雪和冰川、沼泽等错综分布。土壤类型多样,全省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纲、22个亚纲、37个土类、99个亚类、172个土属、285个土种。其中甘肃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归属于6个土纲、8个亚纲、10个土类。 车宗贤、俄胜哲、袁金华编著的《甘肃省耕地土壤肥力演变》以甘肃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分布与土壤肥力演变为主线,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在20世纪70~80年代单独或联合地方农业科学院(所)布置的系列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以甘肃耕地质量管理站从1996年起承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甘肃省主要耕种土壤上建立的9个耕地土壤监测点为补充,结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2011年在全省各县建立的250个大尺度
此书作者蒋文龙系农民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扎根浙江三农新闻报道20余年,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此书取名《只此青蓝》,主要选录了最近五年多来,蒋文龙与驻站记者朱海洋师徒两人的50余篇深度报道。这些报道刊发后,很多都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的就有近一半之多。从内容上看,该作品集主要通过一根根乡村脉搏的“望闻问切”,传递出浙江最前沿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实践、新模式、新路径。其把最主要的笔触聚焦乡村产业经济,通过机制建设、产业培育、农旅融合、乡村经营的观察,呈现与刻画在浙江大地上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并且为全国各地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尤其是实现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借鉴和参考,也是对新闻作品的“二次传播”,产生更深远、更多元的综合效应。
本书根据农业产业振兴的发展要求,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支撑方面的需求,不仅在粮食作物种植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推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还详细介绍了瓜菜、果品、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本书中还着重介绍了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疫苗、测土配方施肥、果园生草覆盖等绿色发展技术模式。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高质高效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全面振兴。本书可供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家书屋、有关农技推广单位,在农业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也可作为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之一,以期帮助指导群众科学生产,让广大农民结合自身实际,对
在综合分析研判淄博烟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的基础上,重点结合产区优势产业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通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研究、建立了适合当地实际的烟农增收模式并成功推广应用,在烤烟育苗大棚的综合利用、基本烟田轮作的烟农增收模式建立等方面成效显著,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创立新形势下烟农增收的滥博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围绕烟草多元产业高效生产这一中心,系统总结了灌博烟区特色优质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适用于烟农和烟草生产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稿共收录了西甜瓜化肥减施技术13项、化肥减施产品3个、化肥减施技术规程10项;西甜瓜农药减施技术20项、农药减施产品4个、农药减施技术规程11项;不同地域西甜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模式18项。本书旨在明确不同区域减肥减药潜力的基础上,为我国不同西甜瓜产区的瓜农提供匹配的化肥农药减量关键技术、产品和高效施用器械或装备,优化提升目前生产中已有技术,创新构建区域西甜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为实现我国西甜瓜化肥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及生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西甜瓜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本书作者蓝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经过12年的努力,完成了“近2000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变迁与水土流失”的研究课题。《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复原历史时期长江上游地区森林分布,探讨水土流失规律,希望找出这种规律变迁的人为和自然原因,探索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是一本的历史地理著作。
胡定寰、孔凯斯、尚昊哲所著的《牧场到奶粉的故事(中国人眼中的荷兰奶业链)》是―本故事集,以丰富的内容和轻松的语言刻画活跃在荷兰奶业链上几十位主人公。他们有饱经风霜的农场主、丰富经验的收奶经理、制定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女强人、聪明的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公司负责人、奶牛育种公司的技术员和董事长、精明的“奶牛信号学”发明人、天才的大学教授、诚实的乳制品研发专家、毫厘必争的农业银行高管、稀世珍品肉犊牛的生产者,以及殚精竭虑的婴儿配方奶粉生产经理。通过他们的“思”、“行”、“忆”、“悦”和“忧”,您可以管窥从青草到奶牛到婴儿配方奶粉到市场的整个链条上荷兰人在做什么和怎样做。 每―位渴望为宝宝购买最放心奶粉的父母,每―位想养好奶牛的农场主,每―位希图了解荷兰奶业奇迹的实践家,每―位希望超越自己
2019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各省区市开展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通过广泛征集、实地调研、专家论证、严格筛选等环节,共择优征集推介了26个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这26个典型案例分布于不同产业,创办主体呈
全书包括2篇11章内容:靠前篇:总论,包括甘肃省草地农业与草食畜牧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甘肃省草食畜牧业绿色发展报告;第二篇:各论,包括草地改良技术、人工牧草种植技术、饲草的加工与贮藏、饲料的加工、贮存与饲喂、肉牛饲养管理、奶牛饲养管理、羊饲养管理、养殖环境管理、牛羊疫病防控等。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国内著名养蜂专家徐祖荫研究员及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养蜂科研团队合作的近期新科研和调研成果,以中蜂为主。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技术性、实用性强,既适合广大基层养蜂员学习,又对养蜂科研、教学、推广和政府部门指导相关工作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是继《蜂海求索》《中蜂饲养实战宝典》后出版的又一力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靠前外很近20年来关于土壤中铜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壤环境中铜的化学行为,有效性毒害,生态风险评价和环境质量基准。主要为铜的环境化学过程和原理、土壤中铜的形态和分析方法、土壤-植物系统中铜的有效性及施肥、土壤环境中铜的风险评价方法、土壤环境中铜对植物的毒害 、土壤环境中铜对微生物毒害、土壤中铜的来源,污染及调控、土壤中铜的环境基准、土壤铜污染的防治与修复。
自198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徘徊不前,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88.~1993年,在国务院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后改名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黄淮海地区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黄开办)具体组织,由中央和地方农业院校大量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线,与广大衣民群众一起,以中低产田(盐碱地、沙荒地、涝洼地)治理为突破口,全面运用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业人生产运动。前后两期(每3年一期),历时6年,将我国的粮食产量从8000亿斤提高到9000亿斤,在增产的1000亿斤粮食中黄淮海地区贡献了504.8亿斤,为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保持供需平衡和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记录、传承和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