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前夜 系列共计4卷,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四次结束漫长分裂时期、引领大统一的王朝统一的全过程,分别是《统一的前夜: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的前夜:司马氏鲸吞三国》《统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统一的前夜:忽必烈吸纳江南》。其中 秦始皇横扫六国 ,突出秦始皇时期的秦国用了10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期间也铺垫了六代先王的努力和商鞅变法对后来完成统一的重要性。 司马氏鲸吞三国 ,突出司马懿如何忍辱负重从魏国成功翻身,其儿孙在其影响下一步步获得魏国的管理权,并先后灭掉蜀汉和吴国,统一全国的过程。 隋文帝兼并南北朝 ,突出杨坚利用机会,获得北朝的控制权之后,先灭北齐,再南下灭南陈,并让分裂数百年的大中华重归一统的过程。 忽必烈吸纳江南 ,突出忽必烈在艰难获得蒙古大汗地位并稳定后方的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侵华战争,至 1945 年 8 月,日军侵占了沈阳、长春、北京、天津、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厦门、昆明、桂林、香港等中国主要大城市和大量小城镇,其占领的中国城镇占中国城市总数的 47% 以上,包括了 80% 以上的大中城市。日军采用轰炸、纵火、抢劫等手段,对中国城镇的公共交通设施、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机构、政府机关等进行破坏,使得城市原有的布局结构、基础设施等不同程度受到损毁,迟滞乃至中断了中国城市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后,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长征改变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红军和整个中国。1936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撰文谈到长征时说: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这家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媒体在破例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所以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政治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99年。
由王明前所著的《红旗卷起农奴戟--中国苏维埃 土地革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章考察土地革命 早期从暴动到苏维埃的进程。第二章到第十章,循历 史发展的脉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土地革命 和财政经济做专题研究。第二章考察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章考察鄂豫皖和川陕 西革命根据地。第四章考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 据地。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考察中央苏区的三个“卫 星”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第八章 考察华南的东江、琼崖和左右江三个革命根据地。第 九章考察北方的陕甘边、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以及东 北抗日游击战争。第十章考察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后的西北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