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绘画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只有少部分在这个方面有天赋的人才会展现出自己的绘画能力,这部分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家。 画家的创作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那个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的时代留存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仿佛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让我们幸运地一窥古代人的生活世界。 那么古代画家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他们的世界看看吧。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冯克力编辑的这本《老照片( 18辑)》中刊登了昔日济南铁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张“余杭抗日救护队”合影引出的故事,记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的故事等。
胡云翼著的《中国词史略(图文版)》是中国词学研究南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以新文学观点对中国古代词学的历史面貌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阐明了词的起源、发展、演变、兴衰的过程,剖析了词派兴替的原因。尤其是对词目前重要的词人及作品的精辟论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词学功底,是了解中国词发展的的一部好书。
画之为何物,性灵也。一部《中国绘画史》,历数自远古至今,中国画之变迁、发展。三代春秋战国先秦两汉的稚气丹青,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魏晋南北朝隋唐逐是丰腴润泽;五代宋元高远超妙;又有明清韵味悠长……一代画师陈师曾,一如描摹一幅丹青,将性灵之气融贯文理,绘就中国画之长卷,意趣盎然,蕴藉深厚。兼论中国画人物、花卉、山水之历史演绎,更添点睛之笔。画之为画,无由脱离历史情境之左右,然更有其自津之品性。陈氏画论,既述兼论,每发前人之未发,概妙文尽数中国绘画之精妙者也,堪称惊世之作。
谈到人类工业化的起源,一般都会追溯到两个世纪以前,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小岛所发生的巨变。源自大不列颠的冲击波,后被称为工业革命。在外人看来,英国不像是会发生这种巨变的所在。人们纷纷来到这片充斥着蒸汽和黑烟的土地,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亲眼目睹后,他们意识到,世界将再也不会一成不变了。欧洲,随之北美,也先后进入机器时代。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一切变化是发生在西方,为什么其他地方,例如有着悠久发明传统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巨变之时》以独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回答了上述问题。全书从1830年的一天开始,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分别回溯100年、250年、500年、1000年,到后是1万年,来探究技术进步的根源。要理解技术如何发展,要搞清为什么技术给某些地方带来转变,而在
《中国思想小史》一书以中国思想的普及为出发点,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叙述了自原始社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期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优选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思想史的需求。
驻华日本领事贸易报告从1881年到1943年停刊,最多时由驻中国各地50多个日本领事馆提交的报告汇总而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包括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交通、工业、农业、矿业等,还大量涉及政治、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见证了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经济变迁。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中国势力不断增强,并逐步赶超欧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驻华日本领事贸易报告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远超欧美国家的领事贸易报告,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外贸易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感到学术界需要这部“书史”的迫切,于是把许多关于“书”的片断事实联贯起来,使读者从事实和事实的中间得到一些“历史”的趣味。
本书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历史科学概论》教材即是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的。这部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概述关于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一般知识。通过这部教材的讲授,帮助学生联系历史研究的实际,逐步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理论方法,同时,也相应地使学生掌握一些研究历史所的知识和技能。简单地说,这部教材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是差之霄壤。本书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变道的过程中,亦将历代黄河治理、当朝人文及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物等知识融会贯通。作者专注于黄河变迁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轶事与市井百态骈举,全书图文并茂,既具史料价值,又可作为一本非常有趣有料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本书是弗雷德里克?艾伦在西方社会广受欢迎的历史杰作,全书按时间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追溯了从1929年的大崩溃到1939年这段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以史为鉴,这对于我们了解当下全球金融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思想史(图文版)/名家小史》展示了中国自上古时代直至近代各时期的教育思想。包括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说,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内容详实,视野广阔,是一部完整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发展趋向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