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系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博士全面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通俗读物,内容包括殷墟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跨时空回溯、家在洹上、经济史上的海贝时代、、斧钺下的生灵、岁月无法尘封的美丽等内容。
《中国抚仙湖水下遗址》主要总结了2001年、2006年、2007年三次抚仙湖水下探索的经验、主要集中介绍了2014年作为云南省文化事业项目的开展情况,集中对2014年科学考察发现的水下证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已经出现了集权制,有证明王权,神权存在的水下证据,有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浮雕记录,特别是对该遗址的年代,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华抚仙学的构想,具有、定的启示作用。这是对抚仙湖水下遗址真相的次深入探揭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学术探索。
石窟寺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波及关陇,五世纪因云冈石窟的开凿,达到鼎盛,进而流布中华。云冈石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改葱岭以东昔日佛窟的石刻、泥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模式,直接比照古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同时,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而,对华夏佛教石窟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门寺塔地宫》内容包括:法门古寺和古塔、唐代的辉煌、“文革”的劫难、宝塔终于坍塌、拆塔重建、开启地宫之门、进入封闭千年的地宫、佛指含利出世、大量丝绸的整理、大唐宝库、揭秘唐密曼荼罗等。
2005年6~12月和2006年7月~2007年1月,鹤壁刘庄遗址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实施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鹤壁市文物工 作队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515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 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下七垣文化墓地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报告为研究下七垣文 化的墓葬制度、文化面貌与分期,为先商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号)·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 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收录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近1万件,其中有铭文的占一半。它提供了关于海外中国青铜器 完备的档案资料。每件器物著录的内容包括图像、铭文及文字说明。其中每件器物图像以黑白为主,器形比较复杂的,还要附上部分局部图像。
本书是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所编写的。该书对战国时代至西汉时代滇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作了全面的介绍,其语言文字优美,深入浅出,图片精美,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