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南海I号”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中国水下考古”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施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华天龙号”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 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 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 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购一批珍贵的战国竹书(简称清华简),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价值可与孔壁中书、汲冢竹书相媲美。该书主要从文本校释、真伪考辨、成书问题、史实考证及易理研究五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书名中的“筒帛”是指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筒牍和帛书。从目前出土的寅物来看,主要是从战国到江汉末年的遗物。从东汉起,纸张才逐渐代替了筒帛,中国使用筒帛的屋史畏逵千余年的晴同。本书所收皆焉考古发掘出土的汉文筒帛,非汉文筒帛一律未收。 为了让者检索方便,本书“数据篇”的内容皆按筒帛出土时间顺序编排。每条数据中,首先说明筒帛出土的晴同、地点,其次介绍筒帛的形制、内容和学术价值,对较重要的筒帛间或介绍一些有关墓葬的情况,最后注明所用材料的来源和出土筒帛较早报导的书刊、杂志名称、期数等,以便读者检索原始报导数据。 “资料篇”所收内容从1900年至2002年,凡属已公布了的墓葬、遗址出土及征集、收购的绝大部分被收了进来。书中所述内容有详有略,一般是筒帛内容较重要者,如属古籍、佚书类的叙述中量
北京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5万余名进士由此而在全国 学府和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留名,这批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 好地展示这些碑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进士题名碑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人物展开研究,以我馆石质文物数字化成果为特色,对刻石的基本信息、刊刻内容进行整理和编写,出版“北京孔庙国子监藏进士题名碑”丛书。作为这套书的 本,本书选取其中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 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人名、籍
本书分为几大部分:上编为发掘篇,详细介绍渗水井J264的发掘清理情况以及整取井圈和木简的情况, 为重要的是100余支木简文字的释读;中编为研究编,是对渗水井内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树叶、木片和木简材质的分析鉴定研究;下编为文字编。这批木简为赵佗前期的遗物,主要是籍簿文书和法律文书。籍簿文书包括宫署管理出入簿、财务分类簿、军事文档等。法律文书包括律令、爰书、奏谳书。很零散,仅知体例与中原所见的汉文书简、汉律简相同。 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目前清洗出的整简中,文字 多的有23字, 少的只有3字,以12字居多。这批木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也极大地扩展了南越国历史的研究范围,其意义和价值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