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文物出版社推出一批竹简、帛书书法精品,编辑成这套《简帛书法选》。此为郭店楚墓竹简书法系列,以十八篇先秦典籍文献编辑而成,本卷介绍“语丛四”篇。 本文前三章谈人们在言论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简文还运用大量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事物来作比喻,要当权者眼光开阔,任用贤人,广交朋友。这样的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就会像两个运转的车轮,各不妨害,正常向前行使。简文又讲了交友与谋臣的重要性,认为君有谋臣,则国土不会被侵掠。士有谋友,则言谈也会铿锵有力。文中还提以了人才、智谋、时机的重要性,其中以智谋最为可贵。
湖北睡虎地秦简和湖南马王堆汉墓简帛、山东临沂银崔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等文字,形象地说明了秦汉之际汉字的隶变过程。其中,风貌多样的马王堆汉墓简帛,最能诠释西汉初年上承秦篆、下开以隶书为主体的古隶和八分之先河的文字隶变过程。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辛追”,是西汉初年代轪侯“利苍”的夫人,下葬的年代大约在汉景帝中元前后,即公元前一五O年左右。 该墓出土了三一二支竹简。其内容都是随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记录。这类竹简在古代被称为“遣策”,现在我们称之为随葬器物的清单或清册。 这批简的大小尺寸比较一致,每支简长约二七,六厘米,宽约O,七厘米,厚约O,一厘米。每简所书字数不一,基本上是一支简记一类器物的名称和数量,最少的只有两个字,最多的达二五个字。
75年前,王国维曾经预言,简牍研究将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今天,简帛学已实实在在成为国际汉学关注的焦点。本书回顾了中国出土文献被发现的主要历程,并揭示出土文献对中国传统学术走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方法的深层影响。历史上的孔壁书出土,引发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而最终导致了汉经学时代的结束;汲冢书则大大提升了史学尤其是编年史的地位,促进了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从数量到内容都较前两次更为庞大和丰富。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这三宗最主要的出土文献为我们勾勒出战国学术和文化的大致面貌,其中银雀山汉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兵书,马王堆帛书内容多为方技数术,从中我们能体味到其时的中国文化中十分丰富、发达的实用技艺;郭店楚简的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思想方面,大大加深了我们对
湖北睡虎地秦简和湖南马王堆汉墓简帛、山东临沂银崔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等文字,形象地说明了秦汉之际汉字的隶变过程。其中,风貌多样的马王堆汉墓简帛,最能诠释西汉初年上承秦篆、下开以隶书为主体的古隶和八分之先河的文字隶变过程。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辛追”,是西汉初年代轪侯“利苍”的夫人,下葬的年代大约在汉景帝中元前后,即公元前一五O年左右。 该墓出土了三一二支竹简。其内容都是随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记录。这类竹简在古代被称为“遣策”,现在我们称之为随葬器物的清单或清册。 这批简的大小尺寸比较一致,每支简长约二七,六厘米,宽约O,七厘米,厚约O,一厘米。每简所书字数不一,基本上是一支简记一类器物的名称和数量,最少的只有两个字,最多的达二五个字。
中国印,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古人的心目中,小小的印章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象征权位,代表个人的诚信,还能寓意吉祥,抒发文人墨客的志趣与情怀,也可以是友人之间的高雅礼品。中国印集印石之美、雕刻之美、文学之美、字法之美、章法之美于一身,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艺术宝库的艺术珍品。《中国印鉴赏手册》从中国印史、印石、名印鉴赏和印石的收藏与鉴别这几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印的鉴赏常识。同时,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印,更精准地进行鉴赏、投资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