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南海I号”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中国水下考古”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施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华天龙号”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 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 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 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内容简介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甲骨文小字典》。所谓小,是指它比其他厚重的大字典简明扼要,字数少、篇幅少而言。
魏晋二百年间,草、行、真这三种重要的书体完成了初步定型。此后,汉字便确定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这五种基本书体。 唐以降,中国文字结构形态几无变化,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争奇门艳,繁荣发展的阶段。其间自然经历了数个高峰和低谷,以波浪式的方式演进,直至现当代。 作为书写载体的简读的使用,恰存在于先秦至魏晋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编辑出版这一套《中国简读书法系列》丛书,恰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分为两部,分别题为“宏观篇”与“微观篇”。“宏观篇”共有四篇,所论者皆为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之思想上及学术史上的探索,包括其中“以人治人”的思想、礼乐美学思想、“情义终始”论等重要哲学观点,以至于这些思路的历史背景、其与战国诸子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后世儒学的种种影响。“微观篇”共五篇,所论者乃为诠释郭店楚简的具体问题,如若干竹简的排列顺序、有关章节文句的句读与解释,以及个别字词的可能释读,同时亦包括一篇专讲郭店简等出土简帛该如何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对的诠释理论。
本书是一本荟萃了简牍历史、发现、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性辞书,系统阐释了简牍典型内容、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三方面内容,从资料的汇集到分类梳理、从分条列目到诠释解答,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简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百年简牍研究的一次浓缩。
《甲骨学小词典》出版后又三次再版,期间我和出版社都收到一些读者的反映,除提出上举的不足和建议外,大多希望尽快编一本内容更加丰富的《甲骨学辞典》。许仲毅先生和我数次商议编写的问题。他提出:“加强甲骨文中的内容。”因为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的字形与隶定的无太多差别,一般读者也能认识,如:人、口、大、小、牛、羊、犬、山、水、林、木等等,虽然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但不知在甲骨刻辞中是否一样?希望从《甲骨学辞典》中得到有关知识。他建议在编写时将甲骨学的一般性研究或介绍甲骨文的著述移到《人事年表》中。否则此书的容量太大,也不可能全妩遗漏地将每种著述都一一介绍完整。还建议在正文中增加已辞世的甲骨学家,使读者对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有更多了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