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丝路物语丛书共靠前辑共包括十本,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故事、汉阳陵文物故事、碑林博物馆文物故事、昭陵博物馆文物故事、乾陵博物馆文物故事、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文物故事、西安博物院文物故事、汉茂陵博物馆文物故事、法门寺博物馆文物故事、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故事等,既有知识的通俗介绍,又有趣味性的由来介绍,还有近百张的精美图片,这是落实总书记的“让文物说话”走出的靠前步,也是展示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的文化情怀聚焦于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全书分为二十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游历情”、“小知识”、“大信仰”、“神故事”、“巧测验”等五部分构成。“游历情”是笔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及心态,从文化的角度对进入恩施咸丰县后又前往唐崖土司各景点旅游而产生的思考,算是一种文化导游,虽然有所思考,但却是一种情感表示。“小知识”是根据各景点需要,因心灵所感而觉得应有而编辑的相关知识。“大信仰”反映的是与景点相关的文化信仰因素。“神故事”多来于民间故事,有几条则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前提是与景点相关。“巧测验”也属知识系统,是考虑在旅游过程中,可能相互提问。全书知识性、可读性等兼具,既适合有关的文化研究者参考,也适合普通爱好者阅读。
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历史,详细介绍了西樵山遗址、南海佛子庙遗址、南海灶岗遗址、南海鱿鱼岗遗址、高明古椰遗址、三水银洲遗址的考古发现,系统研究了佛山秦代以前的人类遗址、墓葬和部分遗迹、遗物,分析了佛山地区先秦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书稿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对研究佛山以及岭南地区的考古文化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存史意义。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
《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介绍泥版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文化。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很多国家曾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文字类型,虽然所写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在外形上都是由一些小楔形笔画组成的符号,这是由于使用泥当纸、芦苇杆儿作笔在泥版上摁出符号的结果。这种文字在纪元以后已逐渐失传,直至近代考古学者在西亚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从地下挖出无数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数十万件完整和残缺的泥版,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无人认识的楔形文字。经过一些学者们艰辛而又曲折的努力,一些楔形文字终于考释成功。此前,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里曾有过的失落了的远古的文明。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和光静影”系列是以明信片形式,将山西 塑像壁画中之精品选取出来,通过 角度的摄影作品,将其 特色的、 有价值的地方呈现出来,彰显古代塑像壁画遗存之高光。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的二十四诸天塑像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表情夸张,体魄高大,细节生动,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不走 ,追求中庸和平,体现沉静安详的佛教造像之传统审美语境下,整组造像另类、突兀,非主流,可谓是神来之作。本书以高清图片,从表现塑像 好的角度选取,给读者呈现各具特色的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
泡茶宜用紫砂壶,一壶清茶一卷书,这是很多读书人的理想生活,可您知道紫砂壶的制作要经过多少工序吗?如果您还是个鉴赏家、收藏者,您仔细观察过柄下盖内的款识,怎样才能多角度更准确地判断您手中这把紫砂旧壶的所属年代? 《宜兴紫砂五百年》从紫砂工艺和紫砂历史两个部分着手,力图将有关紫砂的来龙去脉为读者做一详尽系统的解释。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手册》由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共同编纂,以服务于可移动文物工作者及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为目的,从业务工作实际出发,收录了国家各部委、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与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截至2017年7月),并将相关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纳入该手册。《手册》分为六大部分,即综合篇、博物馆管理篇、可移动文物管理篇、可移动文物利用篇、可移动文物相关行政审批与备案事项,及附录。靠前部分综合篇收录了文物保护相关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第二部分博物馆管理篇收录了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管理的相关文件;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分别从可移动文物管理和利用的角度,从业务工作的开展划分出相应章节,同时也收录了民间可移动文物管理的相关要
墓志铭是一种碑刻的悼念性文字,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一般用散文体行文,借助墓志,介绍墓主的履历、生平事略,以及思想追求;铭,一般用韵文写成,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达行文者的悼念和安慰之情。墓志铭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具有的文献的价值。本书遴选历代铭文,逐篇解读,逐段注译,并辅以相应的插图,追求文字、插图双叉效果,引导读者对这种文体作概观的阅读和了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项目成果集(2011-2013)》收录的21个项目是2011~2013年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评选出的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其中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项目2项、保护规划项目5项、保护维修工程设计项目4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实施项目9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项。
本书是对李济先生1954—1972年间对中国上古文明与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个初步总结,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发展。书前收入了五十帧精美图片,其中有些为首次中文出版。全书共八篇,其中篇《中国文明的开始》,以殷墟发掘成果,尤其是对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为基础,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其他各篇在肯定安阳发掘对中国历史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远古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原始进行了重新认识,尤其在古史料的收集、选择、整理以及古史的写作等各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提出了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而近年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多是建立在李济先生这本著作基础之上的。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传世的八十一章《道德经》等诸多版本,对《道德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解读。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四十章节,力图还原《道德经》五千字最原始的前后次序,更准确地注释原文,使其符合作者的本意。
刘桓教授现任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古史研究,共释读甲骨文100多字,发表论文90多篇,著作有《殷契新释》(1989年)、《殷契存稿》(1992年)和《甲骨征史》(2002年)。 《甲骨集史》是刘桓教授在近二十年期间撰著的第四部甲骨研究的专题论文集。书中所收论文,大多与殷商历史重要问题相关。
《红色三晋 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收录了山西的革命传统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2个,按地区编排,分七大区域,设场馆介绍、红色背景、红色人物、红色经典、传奇故事等栏目,是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普及读物。
1993年,我曾为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初版写序。当时他还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就七十年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做了较深入的研索。那段时间有一系列重大的简帛发现,例如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都在学术界造成轰动,而其所属时代主要是秦至汉初这一中国文字演变嬗化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