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以王玫的作品为中心,试图通过对王玫式的创作及教学观念等相关论述的分析,对“学院派”现代舞在建构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共收与戏曲舞蹈相关的词目975条。包括上编戏曲舞蹈基础知识——表演程式与技巧功法、开宗立派的名家人物、“做打舞”并重的剧目、戏曲舞蹈的著作集萃;下编戏曲舞蹈审美文化——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的形式美、戏曲舞蹈的内在美、戏曲舞蹈的空间美、戏曲舞蹈的表现美、戏曲艺术行当的动作表演、戏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等。另附《戏曲舞蹈·刀枪舞》课程汇报视频光盘及图片百余幅。
《韵律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教学要点,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教学实践体会等内容。
《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法问题,在汲取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自身运动规律和美学特质的视角,归纳提炼出了单一类、复合类、综合类、竞赛类四个教学阶段的组合编排原则和具体编排方法,并从编排方法的使用及对编排原则的体现上对所列举的组合范例进行了详尽分析。教材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作业,便于学习者及时地学以致用。本教材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创编组合”课程的主教材,主要面向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教育的广大师生,同时,对中国民族民问舞的普及教育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对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丰富性进行了概观式的探析,该地区有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歌舞,本书稿主要分析了该地区民间舞蹈美学的审美特征,即情感与意境的水乳交融的特征,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等。本书是以黄河三角洲民间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旨在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的舞蹈、舞蹈文化,以及黄河三角洲舞蹈的主要种类的研究,整体把握其文化内涵,探讨其历史和现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寻找可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分为绪论、四个章节、结语,四章分别为:黄河三角洲与民间舞蹈文化、黄河三角洲民间舞蹈、黄河三角洲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阶段、黄河三角洲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
《舞蹈作品特色德育资源选编》搜集、整理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新舞蹈艺术产生以来至今的经典舞蹈作品160个,主要选录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等靠前重要舞蹈比赛中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特别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主题作品。凝练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从经典舞蹈作品中感悟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体会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树立起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力求发挥经典舞蹈作品的文化力量和育人功能。
2000年,重庆大学邀请孙颖老师为该校组建舞蹈系。形势要求必须从创作实践立即转向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教学实践体系化。因此,有了次同仁聚会式的教材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庆市舞蹈学校,由吴俊老师免费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参与的人包括重庆大学赵倩;重庆市舞蹈学校吴俊老师和该校冉义、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我和邓文英、郑璐、何滔、朱兮、苏雪冰等。大家都是自愿自费聚集到重庆进行这次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招生开办汉唐古典舞专业,参与这个事业的人日益扩大。并利用寒暑假连续进行了多次研究、梳理、归纳、规范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也形成了以北舞、重大、天津音乐学院为教学实践基地的一体化格局。
本套《中国舞蹈通史》以中国历史年代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为历史脉络,共分10卷。本史的撰写基本沿用了《中国舞蹈史》(5卷本,1984)的写作体例,这种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研究方面原创成果的面貌,这样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代舞蹈史学家在中国舞蹈历史研究的高度与贡献,能够准确地判断后辈学者在中国舞蹈史料挖掘、应用以及学术观点方面或继承,或借鉴,或创新的程度。本书是“先秦卷”由孙景琛撰著。
《闽南民间舞蹈教程》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闽南民间舞蹈的特色,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材从闽南琳琅满目的民间舞蹈中选择了风格独特的、具有训练价值的《拍胸舞》、《彩球舞》、《钱鼓舞》、《四宝舞》、《甩球舞》、《跳鼓舞》、和《渔民舞》等为内容,尤其对闽南民间舞蹈独具风采的男女《丑舞》的整理,使教材不仅充分体现了闽南民间舞蹈的特色,而且对演员的表演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
《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研究》填补了吴晓邦先生舞蹈教育思想系统研究的空白,增补了国内舞蹈家研究个案,对于舞蹈理论研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