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商务贸易交流逐渐深入,商务英语翻译作为双方乃至多方之间的沟通桥梁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以商务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分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探索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及实践策略,以期为当前充分适应跨文化交际场景、推动商务英语翻译交流提供有效参考。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为商务英语翻译研究者、教学者、学习者提供借鉴。
《英国文学教程(下)(第2版)》是一套用英语撰写、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相结合的高校英语专业教材。该教材既可作本科生教材使用,又可作研究生教材使用。 《英国文学教程(下)(第2版)》文学史部分着重介绍、评价英国文学各个历史断代的主要历史背景、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重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文学作品部分选择了英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体裁,并对语言难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问世以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不应求,10月份便分开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版发行如此宏大规模的语言学著作,这在我国学术出版发行史上是不多见的。自出版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争相订购,研究生和大学生生把《文库》视为良师益友,教师无论老中青都把《文库》视为知识更新的源泉。实践证明,外研社推出的《文库》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好评,它将成为推动我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宝库。 在成功出版《文库》首批54种的基础上,外研社现在又推出《文库》第二批58种。《文库》第二批具有五大特色:一、由58部英文原著组成,所覆盖的学科从首批的26个增加到现在的33个,新增学科包括语言学史、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英文)》主要研究除母语以外的语言教学问题,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各种不同情况下、各种环境中的非母语语言教学;但作者并没有在母语和非母语教学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书中阐述的某些理论也适用于母语教学。
本书是在讲课笔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编者在给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资研修班讲西方语言学简史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中国学员来说,了解一下西方语学的各个流派,知道语言学中的基本观点及其来龙去脉,对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明确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都是极为有益的。根据学员的意见,编者就内容的详略做了些调整,然后用汉语编写出来,奉献给读者。
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向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现代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论的知识,以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本书以情景对话形式揭示英语新词的生成和使用语境,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了解新词和用法,并能够跨越中西文化障碍达到得体使用新词的目的。对话语言力求表达生动,地道上口。贯穿全书的184例英语对话将论及的语言现象置于形象具体的语用情景中,为读者提供了生动自然、幽默诙谐且极具实用价值的语言应用范例。所有的新词用法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及英语本族语者的街谈巷议。英语全部对话都配有中文参考译文,以供读者参阅。
田海龙,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理事,天津市语言学会理事。研究兴趣包括语篇研究和社会语言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参与并主持完成英国L,everhulme Trust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当代中国新话语”。研究成果发表在多个SSCI源刊和CSSCI源刊上,8篇论文被SSCI收录,两篇论文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一篇论文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口译理论概述》(口译研究卷)作者鲍刚,中外口译研究涉及哪些领域和内容?各主要学派的贡献何在?中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有哪些特点?如何培养各类职业口译人员?不同层次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应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口译市场?编辑出版“口译理论概述”正是试图系统回答以上方方面面的问题。 讨论口语、双语、口译理解、口译技艺、口译笔记、双语互译、同声传译、口译工作的组织与译前准备等口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环节。 对从口译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各种现象予以较细致的探讨,有的理论深度。可根据需要作口译专业理论教材,也可以作口译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基础性理论参考书。既适合我国口译研究人员、口译教学人员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广大译员参考阅读。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从而顺利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 本书共设15单元,每单元设有快速阅读、课文、词汇、背景知识、练习等,前10个单元设科技写作和实用写作。在内容选择上,本书以科技英语为主线,以国际学术交流为导向,围绕学生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启发学生演讲和写作的灵感。同时,注重高质量的英语输入,帮助学生构建外语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本书所选文章均为原汁原味的英语佳作。
本书共九章,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为出发点,从汉字教学的性质观、汉字起源与演变、汉字简化整理与规范、汉字的国际传播、汉字注音等方面进行知识性地系统梳理,并结合汉字教学实践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汉字构型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字形教学、汉字教学重难点、汉字教学模式等诸多问题,为汉字的教与学提供相关理据和例证参考。本书对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进行历时性的追根溯源和全景式的系统梳理,是国际汉语教师汉字教学与研究的参考书。
《当东方和西方在课堂中相遇:中国英语职前教师如何理解和实践交际教学方法(英文版)》主要讲述中国英语职前教师如何理解和实践实际教学方法。《当东方和西方在课堂中相遇:中国英语职前教师如何理解和实践交际教学方法(英文版)》共分为6章:章为简介,第2章为文献综述,第3章为研究方法,第4章为英语职前教师的在校学习经验以及教师培训经验,第5章为最初对交际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实践,第6章为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解。
本书是“通用学术英语读写系列教材”中的第四部。教材以提高学生英语学术研究论文读写能力为目标,精心挑选阅读素材,巧妙安排各单元的写作重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了解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原则和写作技巧,最终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以IMRD格式为标准框架、以APA格式为基本要求的英语研究论文写作任务。 本教材根据研究论题进行分类,共包括主题:对剽窃的理解、语言学习中字典的使用、跨文化交际和EFL写作。每个主题包括主题导引、两篇相关论文和一个补充阅读。其中两篇论文是重点学习内容,每篇文章即为一个单元,各单元都设计了学习目标、论文阅读、词汇表、课后练习和写作重点五个部分。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及跨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对外语教育的现实要求,把外语教育的发展放置于文化强国战略层面上进行研究,探索文化安全的定义、国家安全利益与外语教育发展的互动机制、文化传播与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建设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客观描述当前外语推广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整体状况,探究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因素,推动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力促各个高校搭建外语推广与文化教育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平台,使外语推广领域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进一步拓展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广渠道,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中华文化自信,维护我国在外语教育领域的文化安全。
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实际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从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化教学。 《文化融合思维与英语教学研究》共九章,以目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为出发点,依据文化教育的理念与认知发展,将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编者在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吸取了大量学者专家的理论观点,并与编者多年教学经验相结合,以求做到论述全面、系统,结构清晰,语言简洁。
《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晚清中国翻译界的心路历程》以译者文化自恋的松动、转变及反拨为线索,重新梳理晚清翻译史,归纳出每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旨在考察晚清翻译界由文化自恋走向文化自省的心路历程,重点挖掘译者的种族自恋和性别自恋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