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主要搜集从陈、隋年间到现代的书法大家所写的千字文书法影印。这些书法包括智永、欧阳询、王羲之等。
吴昌硕是近代海派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书画篆刻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巨擘泰斗。关于他在艺术上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关于他在率引近代书画篆刻活动从个体走向社会化、组织化、团体会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关于他在积极推动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国际交流方面的不世功勋,关于他在百年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近百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年谱、译述、诗稿、印谱尤其是书画集出版,针对吴昌硕的各种研究极多。吴昌硕的,已是一个书画篆廖常识而毋庸赘言,而汇集各家所藏的吴昌硕书画集在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过。 吴昌硕还是一位在国际交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在日本有着特殊巨大影响与威望的人物。 这部大型画册,为中国的吴昌硕研究,贡献了一份难得的、来自海外的“厚礼”;也为日
对于任何一项事业如游艺、修身、齐家、治国,我们的民族都十分敬畏其发展的历史。就篆刻艺术而言,明清之前的文人早已经在不懈地追求“贵有古意”了。正是这个原因,促成了明清两代波澜壮阔的流派印风演进历程。
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
本印谱为朱琪先生近期的精心之作,以佛教经典《心经》为篆刻艺术创作题材,一句一印,共五十四方印章。作品秀美粗犷兼而有之,精雕写意各呈其妙;秦印汉印,印印熔古今;他意己意,字字见创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新境界。
“集字古诗放大本”内容为精选古代经典碑帖的集字古诗,是将碑帖文字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书法学习资料。碑帖文字的重组有利于读者快速、准确地掌握碑帖特点,从而提升读者进行独立书法创作的能力。通过集字古诗的练习,学习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书法文化与我国诗词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本系列丛书皆为放大版本,读者可以更好地观其文字全貌,对于碑帖中由于自然风化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残破文字以及碑帖中缺少的相应诗词文字,则由编著者根据原碑帖的风格特点稍作修正或拼接,以此方便读者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欧阳询 》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选自楷书名碑《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碑高270厘米,宽90厘米,厚27厘米。全碑共24行,每行49字。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整紧凑,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系列致力于碑帖精品品种开发,主要运用放大碑帖的编辑方法,甚至到单字局部,使读者更能清晰地研读碑帖,放大的方式也是顺应了当代艺术审美,实用与收藏价值兼具。
本书作者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李天马先生的高足,他恪尊恩师遗训,历经十六年,埋头于金文书法的研究创作,终于结此硕果。这本金文书法作品集,以金文书室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首经典诗词名篇,为金文书法创作填补了一个空白,是对我国书法艺术创作和发所做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古文字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突破。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对每首诗词中的疑难字,均作了简明而扎实的考释,显示了相当的文字学功力。
《二金蝶堂印稿》为赵之谦好友胡澍于同治二年(一八六三)辑拓,是谱收录印章由赵氏为沉韵初和魏稼孙所製印钤拓而成;《二金蝶堂印谱》由清末浙江绍兴篆刻收藏家傅栻于光绪三年(一八七七),遍访友人所藏及自藏赵之谦治印钤拓而成。两谱均成于赵之谦在世时,为较早辑拓赵氏印谱,故谱中所收印蜕较今日所见赵氏印蜕残损较少,保存了赵氏印作初刻成之面貌,是为珍贵异常。两谱用纸皆紧结细密,钤盖均匀细腻、字口清晰,所用印泥为硃磦色,色泽新鲜如昔,其边款拓墨均匀、漆黑光亮,所收之印皆能展现其细节精到、精神完满,爲赵之谦原钤印谱中难得的时间较早,钤拓精良的上乘之作。
《石墨因缘:北堂藏齐白石篆刻原印集珍》包括:齐白石一生为人刻印无数,但为一个人刻大量作品,我只知有两位,一是朱屺瞻,一就是陆质雅。朱屺瞻是著名画家,我们比较熟悉。2001年,由上海图书馆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梅花草堂白石印存》,使我们知道了齐白石从二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为朱屺瞻刻了七十三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