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你留意过身边的鸟吗?它们是世界上专享覆盖羽毛的物种,恐龙现存专享血亲,更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野生动物,连接大地和天空的精灵。18世纪“博物学之父”布封《自然史》鸟类雕版画,基于全球鸟类样本,首次记录、首次命名:再现鸟类绚丽色彩、自然习性、灵动姿态:次堪比人类目前流星闪耀的科学壮举。经由全新整理编校,与现代鸟类学接轨,一手掌握600余种世界珍奇鸟类。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由张显飞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中国根雕,是一门利用自然界的枯根朽木进行造型的艺术。中国根雕艺术按其表现手法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即自然型根艺和雕刻型根艺。这两大类根艺各具特色、各有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中国根艺的前行之履。目前,我国根艺的制作正逐渐走向普及,正慢慢走入平常百姓的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点缀。《中国根雕》一书从“根雕的历史与现状”“根雕的类型”“根雕的制作技艺”等方面对中国根雕进行了详细的述说,同时,书中还附有大量精美的根雕作品图片供读者赏读,充分展现了中国根雕这一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本的根雕艺术类作品。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这1008幅手绘图包含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其中包括1228只鸟、24只金龟子、23只蛾、61只蝶、1只变色龙、1只海王星苔虫、3只负子蟾、1只飞蜥、5只天牛、2只螳螂和4丛珊瑚。其中有些鸟类,如马岛蓝鸠、马斯卡林鹦鹉、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塞内加尔长尾蜂虎、留尼汪红鹀、大海雀等早已绝迹;而像法国小鸨、阿波罗绢蝶、白鹈鹕等在有些地区以及灭绝。因此,这些插图更显弥
本套书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三年(1640)湖州乌程闵齐伋刻《会真六幻》十九卷(共八七八页),以及海外馆藏闵齐伋主持刊刻的彩色套印《西厢记》版画二十一幅。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凤岗百吉图》由苏百钧绘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由张显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