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第四卷,为一般读者和人士提供18世纪科学发展的详尽和全面的概述,探讨17世纪的“科学”以及主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含意。这本书既是一本叙事性的书,也是一本解释性的书,还可以当成参考工具书来用。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科学,也谈到了一些传统文明中的科学和殖民地的科学。所包含的范围,既有对科学本身认知维度的分析,也有对其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的解释,两者兼顾。撰稿者大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他们既叙述了有关问题当前的不同研究成果以及方法论上的争论,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是对我国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志留世)孢粉化石研究成果的首次系统总结,收集了1960-2008年间公开发表的孢粉属种(294属,2270种),先按地层时代进行分工编撰,再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条款和R.Potonie分类系统进行系统厘定、归纳整理和汇总统一。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分为五章,*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系统分类下的属种描述;第二至四章分别总结了我国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孢粉组合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一石炭系、石炭一二叠系以及二叠一三叠系的孢粉地层界线;第五章探讨若干理论上和生物地层上的问题,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
凯里生物群于1982年在贵州的剑河发现,经近30年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的成果。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及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展现了5.08亿年前繁荣的海洋生物面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库的内容,是对人类文明知识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凯里生物群》较系统阐述了凯里生物群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及埋藏特征,以及生物学组成特征及科学意义;详细介绍了凯里生物群10大门类化石代表分属的纲、门、科、属,以及属、种描述和相应化石图片200多幅。可让读者窥视凯里生物群全貌。该书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为国内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植物生理生态学》教材,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第2章至第5章论述了植物的环境、光合生理生态、水分生理生态、矿质营养;第6章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第7章对各咱自然环境胁迫对植物的危害进行阐述;第8章探讨人为造成的污染胁迫与植物的响应。本书力求有一定的实用性。增加了常见植物生理生太指标的测定方法;并介绍了植物生生态学科发展过程中主要科学有的贡献。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农学、林学以及环境科学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