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以研究化石植物表皮构造(角质层构造)为主,重点论述化石植物气孔参数与碳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全书由9章组成,主要包括植物化石气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研究内容、化石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新近纪化石叶片的古大气信号、现生和化石*叶片特征与古环境恢复、兰州-民和盆地古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云南保山-腾冲盆地新近纪植物叶片与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中、新生代植物化石叶片气孔参数、碳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意义,反映了当前古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与有机地球化学交叉渗透和相互结合的*进展。 本书可供地质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生产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本书内容简介:我国幅员广大,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约有三万种。本书主要收录有经济价值和常见的种类八千余种,分五册出版。册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黄科至莲叶桐科,第二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罂粟科至山茱萸科,第三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岩梅科至茄科,第四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玄参科至菊科,第五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纲。每种植物均有形态、分布、生境方面的简要描述和线条图,有的植物还叙述了它的主要用途。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有些种类的某些别名和重要拉丁异名分别放在中名和拉丁名索引中。每册还附有相应的分科、分属检索表;自第三册始,应读者的要求,增加科的简要描述和一些属的分种检索表。
在本书中,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覆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部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按年代顺序对从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开创性实验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建立(第1章)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类型;接着,详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技术,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应该配置的基本设备(第2章)、常用培养基成分(第3章)和无菌操作采取的措施(第4章)。 第二部分讨论组织培养中植株再生的问题,内容包括细胞培养的建立(第5章)、影响器官发生分化和促进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因素(第6章)、诱导体细胞胚胎的发生(第7章)、进行无性繁殖和人工种子生产等。 第三部分讨论细胞和组织培养对植物育种的实际应用。单倍体培养(第8章)、三倍体培养(第9章)、离体授粉培育新的植物杂种或基因型(第10章)、合子胚培养(第11章)和细胞中基因
本书在对世界盐生植物种类、类型、分布、生长发育,根、茎、叶的形成和代谢特征进行概括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三大类盐生植物——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之适应生理及其近代研究成果。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盐生植物资源和盐生植物在改良和利用盐渍土壤方面的研究概况。在本书后,客观地讨论了当今盐生植物耐盐生理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如盐渍条件下盐生植物的能耗,盐胁迫信号的传递,耐盐基因和转基因植物等问题。 全书共12章,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 本书适合农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了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及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书中尽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可作为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等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与参考书。
《观赏藤本及地被植物》一书收录了109个种的植物,所收录的植物全部原产中国。对每个类群的中文名、拉丁文名、隶属科属、生活型、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生物学特征、生活环境、产地或分布地、园林特性、经济用途以及繁殖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简单的描述。每种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本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本书适用于园林工作者、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园林、园艺系师生。
本书在版《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内前沿性研究和应用的水平。本书内容力求从分子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阐述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应答缺素的机制、缺素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等问题。各方面的内容均有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图表说明。全书各章依次为氮、磷、钾、铁、镁、锌、铜、锰、钠9种植物体必需元素,其中包括4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 本书可作为植物营养、环境保护、农林牧等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植物是地球的生命这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以对植物的认识和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为起点的。 本书是《神秘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是出版的《中国新疆野生动物》的姊妹篇。它既不同于植物学专门著作,又区别于一般风光画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集科学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并具有工具性和收藏价值。书中所介绍的植物种类仅是新疆野生植物的代表,并非是全部。 本书编排体系是:藻类、地衣、真菌、苔藓和蕨类5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放在前面;种子植物按资源用途分为药用、林果、饲用、有毒有害、荒漠旱生、观赏和种质资源7类,放在面前。野生植物的界定均为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100年以上的植物。书中附录及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相关信息,可供读者查阅,索引部分将本书涉及的植物名称
本书分为十章,前五章对植物化学理论进行叙述,包括植物化学概论,植物化学的研究程序,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内容;后五章对重要的植物化学成分(包括糖和苷、萜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以及生物碱)从化学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五个方面进行分述。全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进展,便于读者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博。本书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和思考题,便于读者自学。本书可供从事天然药物、农药、食品、香料及农林化工产品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化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孔雀、鹦鹉、*、*、*、野驴、双峰驼、麝、獐、*、*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本平装本出版时增补
无
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必须多施肥。然而,施用化肥过多会使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甚至积累盐分,在蔬菜和果树主产地作物已出现各种生理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使作物减产,而且严重影响作物品质。 为了避免作物生理障碍,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提供给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前田曾出版了以作物营养元素缺乏过剩诊断为主的书籍。以后十年来,各地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有关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研究,同时积累了大量彩色图片。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前人的成果汇编成册,而且各大学院校也给纷要求出版理论性更强的书籍。 所以这次以实用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为原则,决定将作物营养的问题分为彩图篇、讲解篇、资料篇及基础篇出版。
本书是全国各地从事植物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或教学的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国际*实验技术的进展撰写而成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既适应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状况,又顾及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的需要,并适当介绍一些生产中与植物生理学有关的应用技术。全书共13章(另加附录),包括细胞生理、植物的离体培养、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脂类代谢、次生物质代谢、生长与发育、植物激素、环境和抗性生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农业技术等。本书可供植物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教学和从事检测分析的有关工作等各方面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和研究生参考备用。
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全新认识代表了营养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功能性因子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甾醇、类黄酮、花色苷、雌激素、原花色素、单宁、有机硫化合物,皂苷化合物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本书可供从事保健(功能)食品、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卫生、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观赏树木》一书收录了102种观赏树木,以原产中国或集中分布于中国的类群为主,也对每种的中文名、俗名、拉丁文名、隶属科属、生活型、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产地或分布地、园林特性、经济用途等诸多方面作了简单的描述。每种配有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全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本书可作为广大园林工作者,特别是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中的良师益友。本书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园林、园艺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植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本书编者参考了国际上近几年较通行的植物生理学教材的章节框架和内容,并尽可能在内容上反映国际上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期使内容达到在基础性、包容性、通用性、先进性、参考性等方面的统一。全面阐述了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本学科的前沿进展等,同时还注意将实验技术方法与理论内容有机结合。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植物细胞、水分与矿质营养,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环境生理,植物生物技术),共21章。 本书可用作综合大学及农林师范院校的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学教材,也可供其他教学科研相关人员及中学生物教师参考使用。
《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系统阐述了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古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门类古生物学、应用古生物学3部分。第1~4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第5~9章扼要介绍古生物主要门类特征,重点突出地质勘探实践中常见门类化石;第10章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于古生物学中*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阐述,并强化油气地质勘探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能源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