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案例与分析》一书是许南编写的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材《国际结算(英文版)》和《国际结算(中文版)》的配套用书。国际结算学作为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课程,研究内容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的解读,能将国际贸易结算的理论知识、法律规定与国际惯例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读者。依据国际结算教材的编著体例,《国际结算案例与分析》一书也由国际结算导论、国际结算中的票据、国际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单据、国际结算业务管理等五大模块组成。导论部分的案例解读了国际结算课程的基本框架,学习内容和基本理论;票据模块案例解读了汇票、本票、支票三大票据的法理、构成要素、票据行为;结算方式模块既有传统的结算方式汇款、托收和信用证案例,根据当前国际结算业务信用证结算
本书主要是为大学工商管理各专业本科教学编写的,介绍西方财务会计(以介绍美国财务会计为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会计方法,适用于工商管理各专业的《西方财务会计》课程,或作为外文原版会计学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清晰易懂、概念准确,对于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加附英文。为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会计方法,每章都配以一定的例解,针对每章例解和内容,还配以相应的复习思考题。对每一章的内容都以小结方式加以归纳,以便读者掌握主要内容。
本书在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管理跨国企业的大环境下阐述国际会计问题,重点阐述国际会计和财务决策的国际商务环境。本书既可作为高校会计专业和其他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各行业会计工作者的自学或专业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会计理论和应用的教科书。国际会计理论方面包括意大利簿记法的产生与传播、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经济环境与会计模式分类、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国际财务信息报告与披露等内容。国际准则应用方面包括存货会计、建造合同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会计等内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的可操作性两个方面。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以及会计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与跨国公司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201 1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先后发布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 四项新准則,并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A、 《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四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除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于2012年7月1日生效外,上述其他新发布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10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国际结算是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国际货币收支调拨的理论与实务,是一项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的银行国际业务。 国际结算是整个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出口商进行债权债务清算的途径。 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额的迅猛增长必定会带来风险的增加,所有的国际贸易终都是通过国际结算而实现的。 国际结算的内容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务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涵盖范围比较广泛, 因此我们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国际结算的基本内容, 结合国际商会惯例介绍国际结算工具——票据, 国际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等,还对各种单据和结算方式的综合运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财经类课程的核心教材, 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国际结算的实用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汉英对照)》总结和解释了新的或者修改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则所涉及的问题、关键的基础假设、合适的会计处理以及相关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国家监管当局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国内惯例相比较,从而鼓励这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准则获得更加广泛的利用。
这本书由万承刚、左锋主编,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理念开发,坚持“理论适度够用”,突破学科编写模式,结合高等学校学生的特点,融入当前教改理念和目前国际结算的*准则,通过项目化方式展现外贸结算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分为6个项目:项目一为国际结算整体认知,项目二为汇票、本票和支票的认知与操作,项目三为汇款业务操作,项目四为托收业务操作,项目五为信用证业务操作,项目六为银行保函和国际保理认知与操作。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使广大读者系统了解外贸结算工作所需的知识,强化国际结算业务操作能力的提升。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对外经贸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外贸从业人员的读本。
本书是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交流规模与范围进一步扩大的需要而修订的。它全面阐述了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国际结算中的票据、国际结算方式、进出口贸易实务、银行结汇售汇业务、非贸易结算及国际贸易结算融资等。 本书以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为主线,以信用证结算方式为中心,以国际贸易惯例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业务操作规范。全书注重实务性,结合众多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本书适合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金融、经贸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包括了十二章内容,部分为导论,即章,本章对国际资本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国际财务报表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为国际比较会计,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本部分在对各国会计环境、会计模式的差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会计模式及其特点;第三部分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该部分对国际政府间和民间团体的会计国际协调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并着重阐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及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四部分为跨国公司的国际会计实务,包括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涉及外币业务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国际税务、国际转移价格、跨国公司财务报告及其分析、分部报告;第五部分为国际审计,即第十二章,本章对主要国家的审计制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其他涉外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性。传统的国际结算主要包括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以及结算单据等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已经远远超过仅为结清国际债权债务的单一职能。目前,国内关于国际结算的教材版本众多,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体系和结构并了解它的前沿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是天津市品牌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成果之一。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践,融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较,本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本教材体系简明扼要,分别对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篇、方式篇和融资篇三个
《"十二五"高等教育财经管理类规划教材:国际会计》所安排的内容为国际会计基础性课题,包括: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国家会计惯例的比较,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活动的主要组织,重点介绍了国际会计委员会的发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另外,介绍了传统国际会计三大难题:外币交易、合并报表、通货膨胀会计等问题,并就跨国公司遇到的披露问题,以及国际税收和国际转让价格进行了汇编和总结。
随着近年来商务活动与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深入,对跨境财务信息的需求也相应地高涨起来。这就将国际会计推到了台前。Shahrokh M. Saudagaran所著的《国际会计》向未来的企业经营介绍国际会计的概念,因为他们的职责必然会是全球性的。本教材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的国际会计课程。
国际结算是一门融理论、政策、法规、实务于一体的应用性学科。作者利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及曾经在中外资金融机构工作和从事金融教学及行业培训的丰富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力图让读者熟练掌握国际结算理论.娴熟运用国际结算技巧,明白通晓国际商会规则。 内容新颖本书在介绍了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当前国际结算中的*业务。为了对国际结算业务有一全面的了解.本书以国际结算过程中新老法律、法规及惯例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国际结算业务的法律依据。 结构独特 与现有国内同类教材不同的是:本书增加了国际结算法律环境、支付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两章七节内容。这些章节的安排能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国际结算业务,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偏重务实注重理论的可运用性及实务的可操作性。每章都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分
本书以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国际会计是关于国际企业特殊问题的会计 的观点为指导,构建内容体系,进而认为国际会计应该由会计的国际比较与趋同、国际财务会计、国际管理会计和国际税务会计四部分组成,特别是后三个部分紧扣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与日常管理对会计的特殊需要来组织和阐述相关内容,使本书更加实用。 本书适合作为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国计会计的专业教材,也是国际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本书立足于当今国际会计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即国际比较会计、国际财务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既强调对这些领域中国际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介绍,又力求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国际比较会计部分,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当今各主要国家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并对会计模式的划分和国际会计协调进行了透析和展望;在国际财务会计部分,本书着重论及外币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和国际财务报告等四个财务会计的分支,由于这四个分支实际上是传统财务会计在国际会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所以,我们在论述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国际会计惯例的结合;在国际管理会计部分,本书主要论及国际转移定价、国际税务筹划、外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运用和经营业绩评价五个专题,这部分论述始终贯彻了会计管
本书以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际会计是关于国际企业特殊问题的会计”的观点为指导,构建内容体系,进而认为国际会计应该由会计的国际比较与趋同、国际财务会计、国际管理会计和国际税务会计四部分组成,特别是后三个部分紧扣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与日常管理对会计的特殊需要来组织和阐述相关内容,使本书更加实用。本书适合作为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国计会计的专业教材,也是国际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顺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中国发布并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新准则体系包括对原来一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的修订以及新制定的22项具体准则。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构建起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是中国政府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本次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是: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趋同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没有全部照搬国际准则,而是与
第七版主要作了以下几处补充和修订: (一)财务报告三级框架; (二)日本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的成果;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新定义。
本书在阐述国际结算基本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以下内容:国际结算中的汇票、本票、支票等结算工具;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国际结算中的主要单据;银行提供信用服务的产品——银行保函和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国际保理;跟单信用证项下银行审单实务;各种主要的进出口贸易融资方式和我国国际收支的申报实务。本书还引用了对国际结算实务具有较高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公开和未公开出版的意见,旨在将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本书适合在校大学生和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