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我国刑法学与前苏联刑法学的移植和借鉴关系,我国刑法学中犯罪客体理论基本上源于前苏联。本书以犯罪客体这一学术范畴为重心,充分利用相关的学术资源,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可以促进刑法学的研究,扶植刑法学的新生力量。
2002年12月,笔者参加香港“21世纪罪犯矫正与康复”国际研讨会,并以“中国出狱人社会保护”为题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此次会议,使作者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矫正工作者的发言中深受启发,感触良多,由此萌发了将自己大学毕业40年从事罪犯矫正与康复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抒发出来,并以《罪犯矫正与康复》为著作名称向学院申报。该课题经批准,被列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3年至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并获一定的经费资助。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的比较,对罪犯矫正与康复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手段体系、矫正机构及人员、出狱人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罪犯康复的科学结论。
《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是一本系统介绍犯罪学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不同于以往犯罪学研究的导论与策论,《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不仅全面梳理与系统整合了国内外犯罪学基本理论的既有知识体系,而且以较翔实的犯罪学资料与文献为基础,对我国的犯罪学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合理的完善。一方面,《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密切关注中国转型社会的犯罪情势,结合转型社会的犯罪规律与嬗变趋势,体察各种类型犯罪的实际状况,把握各种犯罪人、潜在犯罪人、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犯罪治理策略和措施。另一方面,对我国以往的各种犯罪治理活动进行反思和检讨,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历程中,我国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方式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嬗变,由此犯罪治理活动也必然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改良。
社会的需要、科学的繁荣、犯罪的特质,促成了犯罪学的崛起。 犯罪学是从整体上、全方位地研究犯罪之产生原因、运行表现和防治措施的学问。犯罪学任务是认识犯罪,控制犯罪。通俗地说,犯罪学的使命是认识至假至恶习至丑,塑造至真至善至美。 犯罪学博大精深,编著《犯罪学大百科全书》这种前人尚未涉足的鸿文巨著,绝非一人能为,一日能为,一写能为,需要众多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苦心求索,皓首穷经,学染风采。华东政法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愿与国内外的学术巨匠一起共图大事,共成林业。
本研究课题来源于笔者所承担的人民检察院重点研究课题《犯罪人分类及其对策研究》,但本课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犯罪人进一步扩展到犯罪现象,将研究的重点从分类与对策研究上升到类型学的方法论层面。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运用了大量司法统计数据,绘制了我国近十余年来刑事案件与治安案件的总量统计表与类型结构图,直观地展现了我国犯罪现象的类型化特征,并通过对我国犯罪学界50余种分类方法的归纳与评析,提出了我国犯罪现象类型化的新途径,构建了三层次的犯罪现象类型化体系,预测了我国犯罪现象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实现了类型学分析与构建犯罪现象模型体系的有机统一。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通过与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内的未成年犯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行为、心理过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青少年犯罪过程的相关因素、阶段特征和后果,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巨大危害性及给家人造成的极大痛苦。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力量和技巧的智斗。 神探武伯欣潜心研究“测谎”技术数十载,并成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破,成功率达到98%以上,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书中的主人公就像一个武装侦察员,正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 攻击就要开始,血战即将拉开帷幕。 谁是隐藏真容的凶残杀手?谁是吞食羔羊、披着人皮的豺狼? 本书将为你揭开一个个险象环生,扑朔迷离的“惊世”之谜。 一旦打开本书,你就会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