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实证专题研究,本书除了绪论外,全书共九章,具体如下: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立法演进实证考察;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相关概念解析与实证检验;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具体权项实证检视,具体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内容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其他权利;第四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属实证分析;第五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使用实践探析;第六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实践探索;第七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限制实证检校;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责任实践探讨;第九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赔偿数额确定实证探究。
本教材共分为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等几大部分介绍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著作权制度主要从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内容与利用、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的归属、邻接权、对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侵权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专利权制度主要从专利法律制度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申请、审查与授权的实质条件、专利权的内容、利用、消灭与保护期、对专利权的限制、专利侵权、假冒专利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商标制度主要从商标法律制度述商标权的取得、商标权的内容、利用与消灭、商标侵权及其法律责任、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等方面展开。本教材旨在提高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强化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既要注重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支持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还要创新科研组织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引导、激励科研人员教书育人,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书籍由具备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四川大学校友倾力打造,提供丰富的真实案例向读者了解高校科技转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保护等,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知识,掌握实务措施。
著作权合同是著作权人以私立规则方式进行的利益再分配。在完美市场下,基于契约自由的著作权交易能实现资源向最优利用者流转,提高版权产业的整体效益。但市场通常是不完美的,在市场失灵而法律制度的矫正功能发挥不足的情况下,著作权合同往往易被强势一方用作攫取不当利益和扩张权利的手段,从而打破著作权法的初始权利配置平衡,裁判者采用传统的阐明解释方法和补充解释方法显然很难解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著作权法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修正解释是裁判者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司法干预,是裁判者基于公共政策与公平诚信等考量另行确定合同意思的一种解释方法。裁判者通过无视或否定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方式,实现重新配置权利、恢复合同主体利器平衡的目标,本书的目标是通过著作权合同修正解释的研究探索著作权合同立法及司法的完善
利益平衡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宗旨。然而,条约规范显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美经贸协议》等条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人利益执法国际标准,弱化使用者利益执法国际规范。社会现实反映,“知识产权流氓”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知识产权执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创新力下降。为了实现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国际规范,更要强化使用者权执法国际制度。使用者权执法具有理论依据、法律基础和现实需求。我国可构建使用者权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动权。
我国经济形势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系统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理论需要,但以往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目前,基于我国 以模仿求突破 的探讨并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没有关注到国际技术转移与溢出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效应,更忽视了知识产权保护诱发国际技术扩散并提升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而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的激励效应虽已达成共识,但较少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对异质性企业的不同作用机制。 鉴于当前我国创新乏力和传统理论解释力欠佳的现状,在系统总结知识产权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紧迫而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在对知识产权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等文献进行回顾并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本书内容从企业战略差距分析入手,利用内、外部环境分析工具识别市场机会,经过业务模式设计筛选机会,通过业务规划把机会转化为关键任务,通过组织能力提升保障关键任务的落地,以战略、业务、组织能力为提升要点,
本书结合我国音乐著作权管理和诉讼的现状,以及世界音乐保护的发展模式,对国内音乐领域在歌曲署名、翻唱、影视插曲、网络音乐、手机铃声、唱片产业版权贸易及反盗版、演艺经纪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解决方略,是适用于国内音乐、唱片产业著作权管理的不可多得的实务指导手册。 读者对象:唱片产业、音乐领域、演艺界的从业人士及广大社会公众
《电学领域复审、无效案件特点和典型案例评析》的内容涉及电学领域十一个方面的专利复审、无效审查的典型案例及评析,基本上囊括了电学领域专利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审查涉及的问题,每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其的新技术、申请专利情况,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述。
本书在前面版本基础上进行上了全面改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化学发明专利保护的概况;详细描述了化学领域各类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要求和实质审查的具体标准及做法;深入分析了某些特殊化学发明专利保护中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预测。
本书结合作者近30年的专利审查及研究工作经验,详细地介绍了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基础知识,并对专利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本书还有大量的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和专利审查有关的案例介绍,以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读者深刻领会本书的要义。 读者对象: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应试者、专利代理人及专利申请人。
本书主要运用了历史考察、比较研究、法经济学、法社会学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以公共领域的实质为主线,以公共领域对的反思性价值为立足点,以和公共领域的生态耦合为中心,以公共领域对人类文化繁荣的意义为切入视角,以有形财产权范式在法上的错误配置为观察手段,重点研究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诞生及功能、公共领域和辨证互动的关系、公共领域日渐式微的原因和未来的观念重构和制度重建等问题。总之,公共领域既是创造的前提,又是其价值的依归。通过既具有起点意义,又具有终点价值的“公共领域”视角来审视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法的内在机理。另外,法的进步绝不意味公共领域的终结。相反,只有公共领域这条文化的“母亲河”永不枯竭,人类的文化生产才能蜿蜒崎岖向前延伸和拓展。否则,公共领域的终结就将是法规范能力解体和终结的开
本书分意识篇、法规篇、政策篇和策略篇四部分。意识篇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我国国情及市场经济规则的矛盾和统一,剖析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医药及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特殊关系,澄清了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法规篇介绍了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即保护的对象、办理的程序和纠纷的处理等,还分析了各种法律法规之问的相互关系,对出现的法规冲突提出了解决建议。政策篇介绍了各种政策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分析了它们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并对存在的不协调之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策略篇介绍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策略,并结合一些案例解析了这些策略的运用方式和技巧。 读者对象:医药及生物技术领域工作的知识产权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