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一直以来都是证券行业的重点业务,从"变相借贷进行股票投资",到资产管理业务"断臂求生",到资产管理业务"全面放开,通道崛起",到"统一监管,回归本源"。
本书从非标业务的含义及主要模式讲起,以业务主体、融资项目、投资方式、增新措施以及项目文本为专题,就非标业务中常见的风险进行了逐一分析,并附上详尽的案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就相关风险点做了重点提示,给出了风险防范提示。
本书探讨了证券法律责任体系中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者之间的功能协调问题,通过分析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 需求定理 以及多元证券法律责任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出应通过 三位一体 模式协调三者功能,实现多元证券法律责任的合作规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实体法、程序法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问题解决路径,以实现证券法律责任的功能协调,从而在救济投资者和惩罚违法行为之间找到平衡,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证券法实施机制作为法律与金融交叉学科的核心议题,是推动证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治理机制。从比较法的角度看,中美两国证券法实施各具特色。美国 多头执法 模式催生出异常活跃的执法活动,有效震慑了证券市场违法行为,但也暴露了过度威慑之风险和执法资源之浪费;我国 集中执法 有效控制了执法的社会成本,却面临执法力度和监管覆盖不足等挑战。本书通过深度对比中美两国证券法实施机制,从制度功能、制度实效、制度成本与收益等多个维度,系统剖析不同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为完善我国证券法实施机制提供解决思路。上述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治理水平,为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筑牢根基,也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及学者提供新的信息与素材。
《证券法信息披露导论》是证券法学专家郭锋教授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的最新力作。该书全面构建了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理论框架,详细阐释了信息披露主要制度,包括信息披露价值功能、信息披露学说、信息披露规则、信息披露类型、自愿披露与安全港规则、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违反信息披露规范的民事责任;同时,对信息披露主要文件类型和证监会制定的格式准则进行了介绍,对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自律监管,人民法院审理虚假陈述民事纠纷案件的司法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本书通过司法与合规实践视角深度解构内幕交易法律规制与风险管理中的疑难问题,以法律与金融的双面向视角解析内幕交易行为,深化金融刑法解释原理、司法判断规则、合规措施的研究,以期对证券违法犯罪条款的公平高效实施有所裨益,同时希望通过精细化的司法规则更好地服务于资本市场效率与投资者权益的协调和统一,从而为市场交易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合规管理计划。
本教材将 的 证券法的经验与我国证券法制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套与以往出版的证券法书籍 不同的体系和内容。全书以证券法基本原理为核心,围绕原理层层展开,体系完整而系统,具有清晰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基本原理到民事赔偿责任,本教材始终贯穿着市场经济的基本哲学,提倡市场自我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并在具体制度的介绍与设计上体现出来。 本次修订主要是基于第四版以来的众多变化。 主要的就是 《证券法》2019年底 。书中所引法条(及证监会行政规章)的替换和相应的内容调整便成为修改的重点;另外,关于证券的种类,新法增加了存托凭证、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产品三类。本书第四版已经根据市场的变化在 章中增写了资产支持证券和存托凭证两节,新版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资产管理产品一节。2022年1月, 针对证券法领
本书从美国有关证券欺诈判例中撷取了十几个经典判例进行了编译,主要涉及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这两种最普遍的证券欺诈情形。在判例筛选过程中,编译者着重考虑了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即重大性、主观故意与因果关系等要件,高度重视了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对集团诉讼给予了相当关注。尽管这一编译项目的原本目的是通过解读美国法上的证券欺诈民事责任为我国反证券欺诈立法和司法提供比较法资料,但我们认为这些判例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法律实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将其公开出版,与读者共同分享这一成果。
新《证券法》的实施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得到了全面落实,涉及注册制、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收购、证券违法处罚、特别代表人诉讼等 制度依次落地,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本书围绕新《证券法》实施以来的配套制度与监管实践,以上市公司为核心视角,以数据和案例为依托,为资本市场的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本书详细介绍了新《证券法》的修订内容和影响,分析了新《证券法》实施后的“首例”案例和典型的上市公司治理违规案例,并且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资本市场风向的反映,为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应对监管与治理问题,提高争议解决与守法合规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旨在研究 区分原则在股权转让中的适用 。其中,章论述了区分原则的法律内涵,指出其应有之义为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 ;第二章论述了区分原则在股权转让中适用的可行性,指出股权转让也存在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第三章至第五章研究了区分原则在股权转让中适用的三种情形,指出区分原则有助于解释公司法律制度中的 股权转让审批规定 、 股东优先购买权规定 和 股份禁售期规定 。
中国近代从19世纪70年代推行股份制和1904年清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股票发行的《公司律》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被推翻,证券市场存在有近80年的历史,证券立法也历经近半个世界之久。在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根据当时的国情和条件制定了有关的评券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整,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不乏失误的教训。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失误留下的教训,对于我们现代新生的证券市场和历时短暂的证券立法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证券发行,交易及经纪人法律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考察研究,力图探寻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及证券法规政策的中国特色,为解决今天证券法制建设的现实问题提供中国的历史借鉴。
《私募有限合伙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以物权分析为视角》以物权分析为视角,以有限合伙基金的筹集资本、管理资本、投资、资本退出、资本运营的法律调整为主线,以理论分析和阐述为内容,以具体的法律制度建议和配套制度措施的建议为要点,以意义和价值的阐发为结论,并在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证。 读者对象:法学院校师生、法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私募基金实务的人员。
信息化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交换 为及时和便捷,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尤为瞩目。 书稿是作者在与长江证券、天风证券共同承担的中国证券业协会重点课题的成果整理而成,是作者在证券法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和新型模式逐渐在证券市场探索应用的可能,作者从证券行业开展股权众筹业务、区块链在证券市场的关键应用、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业务和证保合作业务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证券业务创新的可行模式和监管对策。书稿兼具理论性、实务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