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2014年4月24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这部法律是对1989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的修订,这次修订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为了配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和宣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内容和精髓,我们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释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权威的解读。
环境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风险社会阶段后环境问题的必然表现。环境风险可以分为因污染物质的排放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因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而引发的制度风险。对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是法律规制的任务之一。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重点已逐渐由事后的排放控制前移至针对基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而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可能性的防范控制,对环境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前的法律控制。基于此认识,《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研究》具体包括环境风险规制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理论扩展的讨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的研究等内容。
当今社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涉及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环境法对于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整、控制和引导的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来源如何?社会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集体行动的内在法律逻辑如 何?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代内、代际公平?回答诸如此 类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深入到环境法的法理与法哲学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和透视。《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原理》由柯坚所著,本书以生 态实践理性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话语表达,分析和揭示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及其对于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的外 在机制和内在规律。在总体论述部分,本书首先
本教材立足于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法现象进行法学原理解释,紧密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环境事件、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指导学习者用环境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从实体法、程序法两个方面学习应用环境法律。本书一改环境法教材越写越厚、内容越来越庞杂之风,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课时,摈弃就法论法和简单的罗列环境法律的做法,对环境法进行了知识理性的梳理。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在基本原理方面注重环境法思维的养成,在法律制度的解释方面突出环境法应用能力的训练,高度重视启发学习者的独立思考,交给学习者具体应用环境法解决环境问题的钥匙. 本教材第三版根据**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为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为此,环境法必须作出回应。本书采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转型为视角,分别从社会转型的整体性与环境法理念的发展、社会主体转型多元化与环境法本位的转换、政治转型民主化与环境法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经济转型市场化与环境法经济激励机制的确立等方面论述了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环境法的发展。本书力求在宏观层面,同时又在实证层面上提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旨在提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发展的内在联系,考察环境法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的正当性。 本书适用于研究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社会学的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为了提高核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颁布了关于印发《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 (2002)106号),决定在核安全及相关领域中建立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根据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专业实务》和 《核安全案例分析》。为了方便考生复习和准备考试,本丛书编写委员会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编写、人事部审定的《全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编写了此书,供广大专业人员培训或自学
邓辉等编著的《江西生态法律论丛》辑共收录25篇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术栏目:专题研讨(收录10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题的论文);理论前沿(收录3篇有关生态法律基础理论的论文);制度研究(收录9篇有关生态法律具体制度的论文);域外法制(收录2篇比较法论文和1篇国际法论文)。
本书介绍了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体内容包括:人类发展需要能源作动力:化石燃料对人类的贡献及面临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还有一定障碍;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分析了发展新能源面临的障碍后,介绍了国际上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工具,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和配套政策及其对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读者对象为从事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人员、政策制定和相关管理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可以参考使用。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石。在能源日益短缺和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建立稳定、可靠、持续、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学术界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但不无遗憾的是,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法已与民法、行政法一起共同构成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能源市场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內尚未系统性地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展开专门研究。 通过对能源和能源安全的法律经济学分析,不难看到: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租金、道德风险等符合国家干预要求的品格特征在能源市场领域都有所体现,这就为以国家
本书包括了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调研报告、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基础理论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程序设计。真实描绘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貌相,厘清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蕴含的大致规律,系统地阐释了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理论基础,从而为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完善提供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是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法研究的繁杂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整合思路,并寄希望于能以整合路径为环境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章我国环境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问题的成因及造成的研究困境;第三章整合工具的选择——环境行为;第四章整合的前提;第五章整合路径:环境行为之法律表达。
本书对废弃物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废弃物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废弃物国际贸易的现状、危害性及其原因;国际社会对废弃物国际贸易的控制历程;控制废弃物国际贸易公约的实施情况;关于废弃物国际贸易是否应当由国家承担损害责任的问题;废弃物国际贸易的控制对策问题。
《黔东南苗族山林保护习惯法研究》共分六章。章绪论,对研究对象、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黔东南苗族山林保护习惯法形成和存在的社会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苗族山林保护习惯法的历史形态;第三章阐述了黔东南苗族当今山林保护习惯法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山林保护习惯法的表现形式包括:树崇拜规范、村规民约、其他不成文习惯法等,并对每种表现形式的具体内容及其合理性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分析了黔东南苗族山林纠纷的原因及其类型,并对其习惯法解决机制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山林保护习惯法实施的各种保障因素,包括舆论的力量、社会组织的保障和各种惩处措施;第五章对山林保护习惯法和国家法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互相补充和配合,但是也偶有冲突,并对其冲突表
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撰写释义,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条文的相关问题,并附有该法草案及历次修改审议报告等立法资料,是国家法律释义的标准版本。
本书重点通过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进行再梳理和在论证,提出环境法既不是类似于民法的“权利之法”,也不是类似行政法的“权力之法”,而是“责任之法”,应以环境责任为基点来重构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关系。
为避免空泛地在法条、法律规范层面运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侯佳儒编著的这本《中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基本问题研究》突出了对当下中国环境侵权法制实践的考察,突出了对当下法学研究和侵权责任法研究*成果的运用;本书力图让环境侵权责任法研究在中国当下实践背景、在当代知识背景下展开,力图在中国当下语境中梳理和建构中国的环境侵权责任法学理论。
本书选编了云南高院、昆明中院、贵阳中院、清镇法院、重庆市渝北区法院、重庆市万州区法院已审结的环境案件,既包括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也包括环境民事案件、环境行政案件、环境刑事案件,还包括非诉执行案件,内容涉及当前环境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所有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且每一个案件都附有专门解说,围绕本案的争论焦点、审判依据、典型意义等进行了说明。
本课题研究以探寻我国环境公害诉讼制度的构建为目的开展研究,以回应我国环境公害日益严重背景下社会各界呼吁构建与完善环境公害诉讼制度的需求。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章的命题是环境公害内涵与环境保全制度的一般构架。解读环境公害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起点。环境保全制度的一般构架则是环境公害诉讼存在的总体系,环境公害诉讼则是环境保全多元机制的核心机制,是现代司法体系对环境保全制度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传统环境保全制度的不足,二者不可分离。 第二章的命题是环境公害诉讼的基本构成。在界定环境公害诉讼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拟从三个方面分析环境公害诉讼的基本构成:一是环境公害民事诉讼;二是环境公害刑事诉讼;三是环境公害行政诉讼。从世界各国环境公害诉讼制度看,环境公害民事
遵循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环境刑法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难题。环境刑法立法作为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环境刑法研究的起点,对环境犯罪罪名的体系、犯罪构成,以及相应的刑罚配置进行科学设置,并且作为静态的环境刑法规范文本而存在。环境刑法适用是环境刑法规范体系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将环境犯罪和环境刑罚的抽象规范与具体的环境犯罪现象进行对应,并形成相应的司法结果。环境刑法行刑则是将环境刑法适用的终结果付诸相应的刑事执行机关,即对环境刑法适用中形成的结果进行实际执行,达到惩罚环境犯罪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环境刑事一体化把环境刑法立法的实体性、程序性、执行性内容统一起来,促进立法与司法、执行的紧密结合,强化和提高环境犯罪惩治的效果。
本书是中国部全面介绍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教科书。其不仅立足于我国动物保护的现实状况,并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动物福利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特色。 本书首先从动物范畴的界定、动物的作用出发对动物福利、动物权利以及动物保护法的内涵和立法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法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保护法的历史溯源、古今中外动物保护立法的产生、发展、演变及世界动物保护立法及实践等予以了实证梳理。尤其是系统介绍了动物保护立法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律制度。后,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和现阶段动物保护实践,深入探讨了我国的动物保护组织、动物保护法的研究和教学及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的阙如,并进一步思考了和谐文化视野下我国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 本书吸收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