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家弘主编的《证据学论坛》是全国性的证据学学术论著荟萃,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获得了广泛认可。栏目设置包括前沿聚焦、专论大观、学术沙龙、科技平台、博士殿堂、实证研究、疑案会诊、书苑漫笔、外法评介、精品文摘等。本书是《证据学论坛》6卷。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裁判请求权的学术专著。作者从宪法学和民事诉讼学结合的角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裁判请求权的概念内涵、国外裁判请求权立法和保障的一般规律、我国裁判请求权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裁判请求权宪 法化的必要性及社会基础、我国裁判情求权的实现机制,对我国的宪法的完善、民事司法改革、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何家弘,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S),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曾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我国台湾地区东吴大学法学院讲授“刑事证据法”,并在人民检察院(挂职)担任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1999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五部,其中四部被译成法文、一部被译成意大利文出版,部英文版小说也即将问世,并有一部小说于2007年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推理)小说”;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主编《法学家茶座》,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社会
本教材旨在阐述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程序。共分六编,分别介绍刑事诉讼基本理论、刑事诉讼制度、审前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特别诉讼程序。本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了准确的阐释,同时还分析了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本书在充分论证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围绕程序合法性的保障问题一程序违法的遏制和制裁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分析了程序违法的立法成因以及中国现行程序性制裁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讨论了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三个重要的司法制度,即确保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司法审查机制之构建以及辩护制度之完善。该研究对于时下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系统、详尽地讲解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的各项制度,几乎囊括了审判监督实务中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一)强调立法本意,紧紧围绕法律条文展开论述;(二)比对新法与旧法异同,客观、理性评价修改内容;(三)注意总结审判经验,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四)注意实务应对,依法解答申请再审和再审中的疑难问题。与一般民事诉讼法教材不同的是,本书的亮点在于其新颖性和实用性,详细展示了审判监督程序各项规定的立法背景、渊源变迁、论争过程、适用难点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首次公开了多个典型疑难案例和相关调研素材,具有较高的指导参考价值。
本书通过综合考察各类重要的国际混合 仲裁,即发生在一国私人与外国国家之间的 仲裁实践,具体分析其仲裁管辖权的法律基 础、仲裁程序法、仲裁实体法以及仲裁裁决 的执行机制等问题,并通过与国际商事仲裁 和国家问仲裁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国际 混合仲裁虽然常常不同程度地涉及法因 素,但在本质上却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具 有国际法性质。进而,国际混合仲裁对国际 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如下一些影响:私人可 以取得某些国际法上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 并在国际法上具有了的地位;国家责任 的适用范围可能不再限于国家之间;传统的 外交保护机制和国际求偿机制以及相关规则 的适用被部分地替代、回避和推迟。
本书共分5个章节,对民事裁判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民事裁判方法的现状及其改进、发现请求权、请求权定性、寻找请求权法律基础、确定请求权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在打官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打官司是否能赢,不光取决于当事人的权利是否为法律所保护,更为关键的是要看当事人能否向法庭提交合法有效的证据。 本书紧密结合司法实践,围绕当事人收集、保存、提交证据经常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归纳和总结了大量的证据操作关键与技巧,如收集证据的技巧与方法,取证注意事项,如何进行举证、质证和认证,如何判断证据的证明标准等。不仅告知当事人纠纷发生前应当保存哪些证据,纠纷发生后应当如何收集证据,需要收集哪些证据,提起诉讼时应当提交哪些证据,更重要的是告知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据操作要点与技巧。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事诉讼系列:能动司法与公诉制度改革》也吸纳了一批介绍国外先进经验,探讨新时期程序法运行中的新问题的具有开创性的作品。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事诉讼系列:能动司法与公诉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在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基础上,深入探寻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价值取向,以期对刑事诉讼立法的完善起到参考作用,帮助广大司法工作者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在办案过程中准确解释法律。为此,《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事诉讼系列:能动司法与公诉制度改革》选择了一批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进而研究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著作。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直接服务于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工作,尤其是对公检法机关的司法工作人员规范执
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在本文中,次综合性地对证据法进行了经济分析。本文包括三部分。首先,波斯纳法官提出并描述了两个可能的经济学模型:搜寻模型和成本化模型,以描述让据如何获取、提出和评价。在两个模型中,波斯纳皆引进了贝叶斯定理对理性决策进行考察。其次,他分析了证据的收集过程,以经济学术语就“纠问式”和“对抗式”司法制度进行比较和对照。初看起来,纠问制显得似乎更富于经济效率。然而,这可能只不过是一种虚幻,是对抗制具有更大的公众可见性以及对辩诉交易的广泛,接受所产生的结果。最后,该论文及了证明责任问题,以及《联邦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定,包括:无害之错、限制性指示、关联性、品格证据、传闻证据、专家证人以及各种证 拓特权和排除规则。他得出结论,症状斩的证据法并非为保障非经济的价值目标而简单
1979年以来,我国相继颁行了两部刑事诉讼法典,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权力行使和权利的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曲规定。然而,基于立法语言简约性、概括性的局限,法律难以全面表达程序实施中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要求。法典颁行。基于程序保障的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依法行使刑事诉讼职权的机关分别就法典在本机关的行使、遵行以及法典用语含义等问题,以规则、规定、解释、批复等形式对法典条文进行了明晰、重述和具体化。1996年刑事诉讼法典施行以来,不同解释权主体相继颁行了100余件解释性文件。而且,1996年法典施行前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执行机关发布的数百件各种形式的司法解释中仍有100余件为各级司法机关所遵行。这些解释以数十倍于法典本身条文的数量,对法典的适用进行了解释。法律解释在起到释明法律之作用的同
现在出版的《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一书,是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共分为十一章。按照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体例,分别就十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在行政审判体制方面,主要研究行政审判体制如何完善的问题;在受案范围方面,着重研究抽象行政行为、内部具体行政行为、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行政行为等行政行为及公权力行为的可诉性;在管辖方面,着重研究如何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扰问题;在诉讼参加人方面,着重研究原告的资格问题;在证据方面,着重研究体现行政诉讼特色的证据规则;在起诉与受理方面,着重研究体现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诉松权;在审理与裁判方面,着重研究如何完善裁判方式和诉讼程序;在执行方面,主要解决非诉执行的审查标准问题;在行政赔偿方面,着重研究行政赔偿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