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已随全球化趋势演变成一门国际学科,而这正是本书重点。《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计四编,共17章,分别为绪论、刑法适用法、欧洲刑法及国际刑法。 刑法适用法 探讨德国刑法效力; 欧洲刑法)分成欧盟刑事法与《欧洲人权公约》,前后结合《里斯本条约》,讲述欧盟法现况;后者说明公约与欧洲人权法院裁判影响内国刑事法之部分; 国际刑法 在介绍国际法进展,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为基础,另检讨德国法之因应。作者在有限篇幅内,毫无遗漏任何重要资料地说明跨国刑法,让想接触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的学习者立即了解这块法律领域,也可以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刑法专业学生及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恐怖主义行为的国际法律控制·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现状·问题和前景》系统介绍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和联合国系统关于反恐的有关决议,详细介绍了公约的制定背景、历史沿革、主要内容、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特别是对于刚刚产生的2010年《北京公约》和2010年《北京议定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介绍,内容详实、体例完整,体现出较深的国际法研究造诣,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是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航空保安公约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
本书紧密结合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刑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反映了现代国际刑法规则的内容及其特点。全书共15章,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国际刑法导论,国际罪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司法公正,国际刑法中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诉讼程序规则,以及国家与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的合作。本书的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罪行,甚至国际刑法。
《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是我国有关国际刑法基本原则问题的专著。该书通过对国际刑法的历史发展、法律渊源及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等内容进行考察,在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于相关问题所做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书中不仅分析、确立了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内涵、判断标准和考察依据,而且据此提出当代国际刑法所包含的六项基本原则,并对每项基本原则逐一加以阐释。 本书论述全面、分析透彻,观点鲜明、新颖。书中大部分篇章采用了推理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理分析之余注意通过案例对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适用加以研讨,不仅大大丰富了研究成果,同时增强了本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立足于中国-东盟现有打击跨国境犯罪合作现状,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东盟构建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的动因、条件以及存在的困难:比较研究了欧盟区域刑事一体化、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自身打击跨国犯罪开展刑事合作的成功经验,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应当坚持的原则、区域刑事合作的层次和内容。在上述总体研究基础上,《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详细探讨了中国-东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海上犯罪、毒品犯罪和贩运人口犯罪等具体犯罪过程中开展区域刑事合作的相关问题。本书后提出了中国在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措施。本书由王君祥著。
以公正的程序追诉和审判国际上严重的罪行,这是国际刑事法院在维护世界人权方面的根本价值所在。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污染了水源,这不仅适用于国内刑事司法,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刑事司法。一次不公正的审判,不仅会对诉讼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会动摇国际刑事法院存在的正当性根基。只有公正的审判、准确的定罪、适当的刑罚,才能让人们看到正义的力量终究会战胜邪恶,才能终结人类以恶制恶、以战止战的历史,才能真正带来国际社会的秩序与和平。
《广外法律文库:国际刑法对武装冲突中妇女性权利的保护》结合国际公约关于妇女性权利的战时保护的规定,结合国际判例,深入、细致地论述武装冲突中士兵对妇女的性暴力构成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等国际犯罪。对于实施性暴力犯罪的行为人处罚,除了要求自然人承担直接的或间接的刑事责任外,对于“可归因于”组织、团体和国家的性暴力,这些组织、团体或者国家应当承担国家责任。 《广外法律文库:国际刑法对武装冲突中妇女性权利的保护》可供刑法学学习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公约》是目前国际社会个针对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全球性公约,它确立了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宗旨,为国际社会开展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国际社会联合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里程碑意义。《公约》共计41条,其规定的法律对策和措施涵盖了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所有阶段,涉及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多个领域,具体包括:(1)《公约》的宗旨、适用范围、保护主权;(2)参加有组织犯罪集团行为的刑事定罪;(3)洗钱行为的刑事定罪以及打击洗钱活动的措施;(4)腐败行为的刑事定罪及反腐败措施;(5)妨害司法的刑事定罪;(6)法人的责任;(7)没收、扣押及没收事宜的国际合作、没收的犯罪所得或财产的处置;(8)管辖权、引渡以及司法协助和其他形式的司法和执法合作;(9)证人、被
《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是在“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取得的成果。《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在直接使用外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美国、德国、英国、瑞典、伊斯兰国际刑法学基本理论的梳理,系统研究了现代国际刑法的学科归属,历史发展,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化的国内刑事法庭,国际刑法的管辖、引渡与国际合作问题,国际刑法的一般原则、刑事责任与辩护理由问题,国际犯罪的一般概念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规定的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以及其他重要的国际犯罪,国际刑法中的诉讼制度与证据规则。《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与国际犯罪和国际刑法有关的外交、法律,尤其是对与国际刑事法院有关的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现代国际刑法学原理》可以作为高等学校
本书的分析大多建立在对法国刑事司法首次进行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这是比较刑事司法领域的重大突破。本书不是对司法监督之下的侦查作理想化的描述。而是对这一植根于审问式的诉讼程序在实践中的运作以及影响其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法国刑事司法的结构与运作处于广阔的背景中,包括政治、职业和法律文化等因素,由此其侦查监督与问责模式与更具对抗性的程序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在确保证据可靠性与保障被追诉人权利等方面。 杰奎琳·霍奇森编著的《法国刑事司法--侦查与起诉的比较研究》通过多地点、多阶段对警察、宪兵、检察官与预审法官的日常工作进行系统观察,对法国刑事诉讼的实际运作进行了独特而细致的描述。由实证资料获得的认知还被置于广泛的法律和政治分析之中,涉及诸多问题,如政府对司法事务的影响
《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和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全书始终注意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既不割裂各阶段之间证据规则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揭示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
本书在阐述我国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基本范畴与现状、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辅以域外追逃追赃合作的经验与启示,终提出了完善我国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的顶层设计与途径。 本书认为我国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不仅需要实践经验,还需要理论支撑;不仅需要落实国际法,还需要修订国内法;不仅需要依托社会科学,还需要借助自然科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法律与条约内外兼修、社科与自科并驾齐驱。
本书在翔实地介绍现有国际刑法规范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内容涉及国际刑事管辖的各项原则(特别是作为国际刑法特有原则的普遍管辖问题),国际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国际犯罪的分类等内容;对各类国际犯罪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国际刑法的适用模式和国际刑事合作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中国参与国际刑事立法以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引渡条约和司法协助条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立法建议。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共二十章,分别涉及国际刑法总论、国际刑法分论和国际刑事程序法与国际刑事审判三个方面问题中的二十个专题,对这些专题30年来国际刑法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于每个专题的探讨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研究概况,介绍各专题研究的发展过程,包括对该专题研究发展的脉络和每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视情况概括其研究特点,力求反映出研究的阶段性问题,以明晰该专题在30年间理论研究的进展轨迹;第二部分系研究内容,为各专题主要涉及的问题特别是争议问题的观点介绍,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争议观点和主要理由或论证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评论,是对各专题研究状况的整体评论,以各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客观、公正地对各观点进行评价。整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本书简称为“联合国两公约”或“两公约”)是联合国于本世纪初通过的涉及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问题的重要国际公约。鉴于两者在宗旨、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国际社会往往将之称为姊妹公约,并在相关研究中同时提出。如今,联合国两公约均已生效并对各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有效贯彻公约的精神和内容成为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衔接、追惩犯罪与人权保障、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刑法改革与刑事政策国际中心于2006年4月合作立项,开展“在刑事司法领域贯彻《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国际标准”课题研究。本课题是两中心近年
腐败问题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毒瘤,现今,全球腐败犯罪呈现出行为跨国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等特征,各主权国家仅凭其本国力量已不足以遏制腐败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面对日益猖獗的跨国腐败犯罪,通过国际合作来打击此类犯罪必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本书以反腐败国际合作为视角,将主要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成员国所签订的涉及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内容的国际公约、区域公约作为研究基础,对国际反腐败刑事合作的各项原则和诸项具体机制进行研究。本书立足于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的实践,探讨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机制的现状和应然完善,不仅对反腐败国际合作中的各项具体合作机制进行了梳理,还为我国的反腐败国际合作立法以及机构设置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是关于国际法上废除死刑制度的理论专著。 本书深入研究了国际社会在放弃死刑方面的法律进步,讨论了在联合国人权制度(《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等国际法律文书有关死刑问题条款的制定、解释和实践)、国际人道法领域(《日内瓦第三公约》和1977年两个议定书)、国际刑法领域(“二战”后的起诉、治罪法、特设法庭、国际刑事法院对死刑的排除)、欧洲人权法(《欧洲人权公约》有关条款的起草、解释,公约第六号议定书的起草、解释,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欧洲联盟与死刑)、美洲人权法(《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和《欧洲人权公约》有关条款的起草与解释,公约《关于废除死刑的议定书》等)和非洲人权法等领域废除死刑的问题。其中,联合国人权制度和欧洲、美洲人权制度是重点。作者在书后附录
本书是以中国为视角对国际刑事法院展开研究的刑法学著作。书中以国际刑事法院概况、实体和程序规则,以及国际刑事法院对我国的影响为内容架构,重点研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影响、国际刑事法院对我国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应做出的抉择,从文化和现实角度对我国现阶段拒绝加入的理由进行了解读并对我国目前应当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深入结合,同时也是域外介绍与本土实际的完美展现。
《外国刑事司法实证研究》以展现刑事司法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细节为宗旨,编译了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报告,并对其具体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介。这些研究报告的研究领域覆盖刑事司法的多个方面,包括刑事诉讼构造、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法律援助辩护、公民参与审判、恢复性司法、监狱矫正、社区矫正、公众对于刑事司法制度的信任及法治发展程度等,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分配对照实验、准实验、模拟实验、公众调查、政策评估、成本效益分析和指标研究等。通过阅读这些实证研究报告,可以感受如何在真实情境中选择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具体执行,能够启发研究者如何开展类似方法或主题的实证研究,还能了解有别于法律条文规定的外国刑事司法实践。
本书旨在全面反映国际犯罪被害人调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展示本土性的被害人调查经验。
20世纪国际法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确立了国际型法这个新的分支和建立了常设的国际刑事法院。为了大力传播有关国际刑事法院《罗马约》的原则和规则的准确知识,促进对国际型法的了解与研究,一个以参加1994年至2003年《罗马规约》及其相关文件的谈判、或在前南国际刑庭或卢旺达国际刑放庭任职多年,对《罗马夫约》和国际型法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造诣的人士为主的研究小组,撰写了这部颇具权威性的评释。本书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罗马规约》、《犯罪要件》、《程序和证据规则》以及与国际刑事法院总部、特权和豁免以及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相关的其他国际文件,还援引了很多国内和国际法庭包括前南国际刑庭和卢旺达国际刑庭相关的判例,使之成为学习研究国际刑法的一部资料全面的工具书。准确地理解《罗马规约》和国际刑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