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古往今来,好家庭一定有个好妈妈,所以讲教育必先讲母教。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父母老师的行为、思想、情绪和动作,无形中都在塑造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教育。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提炼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家长老师一套好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君子是人格教育的目标 提炼九条君子之道,助青少年养成高贵人格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面临重大抉择和诱惑,君子如何守护道义、理想与人格,这是关乎一生的课题。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回归历
本书针对当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热点,探索了道德教育疏离生活世界的标准、现象、后果及原由等议题,明确了其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系统的、合理的和时代的回归。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因为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同构,都是为人的,都是对 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 基本问题的追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时代载体需要,也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人们完善理想人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及场域需要。它不仅给予了人们不断成就自我和获得幸福的美好期许,也推动了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前进步伐,助力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以炼就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辉煌篇章。
《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是我自“文化大革命”后到2001年二十余年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稿,同志们为了庆祝我80岁的生日帮我收集和组编而成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志们赶印出版。原文集名“雪泥鸿爪”,这次又蒙北京师大出版社作为文库重新付梓,将原书的七个部分改编为上、中、下三编,并加副标题“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删去了一些与标题较远的文稿。《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既是来自“雪泥鸿爪”,有必要将原文集“前言”中某些段落,略陈检后。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
导语《教育诗意地哲思》的教育随笔着眼于教育大背景,而较少从教育细节、平常事入手,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以行文风格有一种清新、清晰的味道,在文字中洋溢着一种见地、见识。这些教育散文,有些是吴成业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有些是他对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哲思。内容提要 《教育诗意地哲思》由吴成业编著。《教育诗意地哲思》辩证地哲思教育问题,诗意地享受教育人生。 一隅之见,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引出教育问题,在行云流水般行文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意在透过那窄窄的井口,去看五彩斑斓的教育天空,旨在确立新的思考方向。 二话不说,以人所常见的教育效应引出教育理念,在简单朴素的文笔中蕴含笔者对理念的哲思,意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哲思,去深层探讨教育本质规律,旨在建构新的解读。 三言两语,以丰富多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
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本书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权威。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13个教育哲学流派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要思想。书中从各教育哲学流派的思想脉络讲起,接下来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与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该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然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全书后一章还着力比较了各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本书既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教育理论的嬗变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它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等阅读。
本书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背景,针对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对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阈,认真解读杜威原典精神,深入分析问题实质,深刻反思历史影响,客观评介研究对象,旨在阐发杜威教育哲学的真意、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这一研究精神贯穿始终,并得到比较好的实现。这本论著具有较强可读性,文字清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充实,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宗旨,为我国教育哲学学术领域增添了份果实。
《存在的勇气》是美国当代 哲学家、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勇气”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 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 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世纪之书”。 本书译者钱雪松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 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 ,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介绍教育哲学思想史的导论性作品。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和阐明德性生活的理想,教化的使命是对德性品质的郑重关切,二者具有自然的共通性。德性及教化是哲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苏格拉底的关照善生活的哲学的审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中的灵魂的正义,澳古斯丁的神义德性的虔诚,卢梭的自然良知的激情,康德的道德理性的崇高,尼采的超越善恶的意志升华,等等,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德性生活和教化进行了哲学辩护。
本书收入康德教育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教育学》、《有关博爱学院的文章》、《伦理教学法》等著述和相关著作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将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探讨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进行广泛的审视和思考。本书为丛书之一,对教师教育哲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当代教育的精神状况;教育智慧探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智慧;教师与教育智慧等。
教育哲学是以哲学之眼透视教育,以哲学的方法为教育命题进行价值辩护的学科。 《教育哲学》在概述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教育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包括人性论与教育、知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道德哲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教育。为拓展教育哲学的视野,还概略介绍了当代西方*教育思潮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理念。 作为教材,《教育哲学》主题集中,结构清晰;作为学术著作,本书观点新颖,具有时代性。它既适合作为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哲学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教育哲学素养的读本。本书由冯建军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