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突出“新、深、精”的原则,以“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为目标。“新”就体现在“新风格、新思想、新内容”,在编排上,对现在实际应用较多,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作用的项目编在首要位置,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对近年来发展的一些新的临床工作而核医学又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者,则作为《核医学技术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另外成章,便于学习和查阅,例如分子核医学、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深”体现在内容要反映学科前沿,学科的进展,增加外语训练。“精”则对于一些淘汰项目不写,应用较少的项目少写,对传统在地核医学教科书中的“核物理基础”等基础知识尽量精简,只选择学习本学科必须的内容写入,点到为止,对与基础学科或其他临床学科交叉、重叠的内容则不再在本书中重复。
全书内容共分为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影像核医学基础和临床应用两部分。临床应用部分根据需要尽可能体现循证医学及大影像的理念。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与影像核医学相关的物理概念、仪器设备、示踪剂和辐射防护、未来影像核医学在分子医学时代的应用发展前景与价值等;后十章主要是影像核医学临床部分,包括神经、内分泌、心脏、肿瘤等各个脏器显像及主要的核素治疗,重点强调基本原理和图像分析要点,通过对各种典型影像的特征与规律的分析,使学生能较为明确地掌握影像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特点及适用范围,并通过与各种影像学的比较,客观理解核医学的优势与价值。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核医学临床医师手册》终于在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的支持下,通过全国数十位中青年专家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 此书一改以往核医学专著的撰写形式,大力突出核医学实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合我国单病种路径,以及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检查、处理流程及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的*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便捷的诊疗参考。《核医学临床医师手册》是一本具有重要医学参考价值的核医学指导用书。 此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方便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上的核医学临床应用,为复杂疾病的诊断提供指导性的参考意见;更重要的是,使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与国际规范性指南相一致,更加规范其医疗行为,并使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降低医疗费用、简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6361--1996《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本标准与GB 16361--199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原标准主要依据的国内标准是GB 4792—19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本标准则主要依据现已代替GB4792—1984的新版基本标准GB l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和GBZl79—2006《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 ——原标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CRP出版物52《Protection of the Patient inNuclearMedicine,Ann.ICRP l7(4),1987》;本标准则主要依据IAEA安全报告N0.40《Applying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NuclearMedicine,2005》,以及IAEA安全报告N0.63《Release ofPatients afterRadionuclide Therapy,2009》和IAEA技术报告N0.454((Quality AssuranceforRadioactivity Me
该书稿组织了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大理学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华大学**临床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家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共同编写。此版在《核医学》的基础上编写更新的版本。旨在探讨和总结多年来临床上的核医学,并将出版此书稿为教材供现代医学生作为学习用书。
本教材是在总结过去多年的核医学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编写的,因此,其教材内容与体系力求反映当前核医学发展的现状和近年来核医学的学术成就,精简和删除一些应用较少的陈旧内容,使重点更突出
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高校扩招对传统的本科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第6版核医学教材出版已4年,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深感已不能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新编第7版《核医学》教材力求能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能反映核医学的发展和前沿,要能够适应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挑战以及新教育思想的需要,本套教材编写中还注意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医学生运用核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第7版《核医学》还坚持卫生部临床医学统编教材的优良传统和编写风格,体现本套教材的延续性。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rnulation,FMS)是20世纪 80年代后期出现的无损性大脑皮质刺激和调制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脑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硕果累累。窦祖林、廖家华、宋为群主编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共十四章,分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3大篇。基础理论篇详细介绍了TMS的医用物理学、神经功能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可塑性基础与理论:临床应用篇侧重于TMS的作用、 TMS在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评估与治疗中的应用:科学研究篇介绍了TMS虚拟损伤与功能区定位、偏侧忽略、记忆障碍等认知领域里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结果。 《经颅磁刺激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用于使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研究的人员,对经颅磁刺激技术感兴趣的临床医师,特别推荐给从事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儿科、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