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李氏采撷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文体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良好读物,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由于韵文歌诀所限,文词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方便读者学习,人民卫生出版社于60年代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该书刊行后,深受读者欢迎,已二版24次印刷,印数达300余。为满足现代读者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考古室对本书进行了第三版修订。新版恢复原著面貌,语译部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方便读者学习记诵,为初学中医、西医学习中医者的良师益友。
《折肱漫录》是明代黄承昊所撰辑,分七卷。 黄承昊,字履素,号闼斋,晚号乐白道人。秀水(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黄洪宪之子,万历丙辰(1616年)进士,授大理评事,擢工科。外转河南道,升福建按察使,降江西守道,称疾归里,闭户著书。己卯(1639年)起九江道,升福建道,未几,调广泉,晋阶藩长。作者幼年体弱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留心医药,参究医理,将薛己的著述摘编成《医宗摘要》一书;晚年将平生收集的医学资料及心得,编成《折肱漫录》。 该书题名为《折肱漫录》,乃取“三折肱为良医”之义。书中将黄氏将息养身、治病阅历,以医话、医论的形式刊出。原分养神、养形、医药门类,因清代程永培收入《六醴斋医书十种》时,认为养神部分内容颇杂,故现存两大门类,所论约20个病症。
本书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的系统讲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提出一气周流的理论体系,作者在讲解时,追本溯源,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探讨一气周流理论的源头;在传承运用上,融汇古今,体察古今差异,提出痰浊致病的新特点。对内容的讲解,灵动清晰,注重体悟,体现了一气周流的特色。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各级中医业者临床参考。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赵学敏所撰,全书共十卷,主要收载《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新品种编成此书,载药921种。其中以未收载的为主,亦有为之补充说明和加以厘正的。此外,《本草纲目拾遗》还发掘了民间验方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该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一部颇具影响的本草著作。
本书取仲景常用药物162种诠释之。于本药之下,首述性味归经,继述功用治证,次录《伤寒》《金匮》凡用是药之方,再加以诠释,兼及前人论述之得失。即以药名药性为纲,以药方用此药为目,药以统方、方以证药。后世评述先生“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诠释多有发明,为前人所未及者。全书文笔颇具南朝骈体遗风,朗朗上口,使人喜读易诵。书后附有药名索引和方剂索引。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虽历经千年,用之于临床,仍效如桴鼓。正如明?喻嘉言云:“《伤寒论》十六卷,当世兆民,赖以生全,传之后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可也。”本书分为总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伤寒论》的成书背景、学术源流、历史显晦以及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评价。上篇 伤寒论探索 主要介绍作者对《伤寒论》的类方、治则、合病与并病、寒热并用法、煎服法及剂量的探索。下篇 伤寒论精要解析 主要介绍作者对《伤寒论》的398个经典条文的具体解析并附医案举例(包括笔者的医案)。本书理论性、学术性、实用性俱佳,汇集了全国多位名家数十年来对《伤寒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值得中医药高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者参考借鉴。 题《伤寒论钤法》 弱冠矢志在岐黄, 笃尊伤寒翰墨
作者毛进军主任医师在学习、思考和临证中,悟出了《伤寒论》六经辨治内涵就是“六经方证集合”的理念;总结了六经方证病机的具体辨治要诀为“明辨六经,顾全合证,谨守病机,方证相应,重视两本,药参神农”;提出了《伤寒论》经方“六经方证病机二元辨治”的思路和方法。 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对《伤寒论》六经经方学术的思考、探索、创新和经验。重点是在阐扬胡希恕先生等经方医家《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将自己临证思考和探索的《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方法、思路和经验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解析。全书共分十九章,举作者本人辨治的医案76例。作者对这些医案的思考和辨析,有助于启迪经方学习者拓宽《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活用经方的思路。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近30年,学验俱丰。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通过这样的系统发掘和整理,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能丰富中药教学内容,使中药传统效用不致湮没。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