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 闲话 ,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作为当代著名的伤寒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伤寒论的理论有所发展。先生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梁朝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此书所载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中医诊病用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书中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按照 肝木一心火一脾土一肺金一肾水 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串讲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涵。 本书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分段学习,使读者学起来更有节奏,不感枯燥乏味。内容简要,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卷 天人解 、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 气 ,学中医就一个方法 象 。 气 与 象 是本书的主线。本书*的特点是 以经解经 ,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经》组成,焉我国现存*早的中医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不可动摇的科学地位。 《素问》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所论内容十分广博,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养生防病、经络腧穴、针道按摩、运气学说等,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中医学内容,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灵枢经》共十二卷,八十一篇,是《素问》的姊妹篇,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和阐述更焉翔实和丰富,焉后世针灸学的
汤液经法图 是商 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 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引而保留下来。《辅行决》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并几经周折流传至今。 汤液经法图 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 汤液经法图 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 汤液经法图 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全书分为25讲,首先解读 汤液经法图 的基本原理,接着按照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辅行
《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世补斋医书》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六十年一气之大天 的观点,说明在的时期内,可以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物365种,是传统中医药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之一。本书精选《神农本草经》原著中300种草药植物物手绘图,并对植物的根、茎、叶、化、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植物各部位的药性一目了然!此外,本书更是集各家之精华于一体,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读者同时可以浏览到众多医学名著精华。
胡希恕(1898-1984),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其学说贯穿大论诸条,于临床每多实效。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 闲话 ,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本书以徐一贯就医日志形式阐述丹医理论, 是对周潜川先生传承的学术流派思想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提高。丹医, 就是丹道中医、丹道医学的一种简称, 而丹道中医则属于一个的中医学术流派。其完整的医学体系及传承, 均限于口口相授、秘密传承, 外人绝难见到, 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派的存在。丹, 有内丹、外丹之分 ; 内丹, 是指以性命双修、凝练 精、气、神 为 丹 的 气脉夫 ,括所有的导引、按蹻、吐纳、存思、行气等自我修炼方法 ; 外丹, 则括自我 修命住世 的饵服食法诀, 括 济世救人 、病苦的所有医方、医术, 以及相关的、火候、炮制等具体的技术与方内丹, 还是外丹, 都可以看作是代的一种 科技 或 技术 , 而 道 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概念, 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概括与描述, 所以 丹道 是丹与道的融合, 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代科技的结晶。导引, 有广义
本书以现代白话解读《伤寒论》的内在逻辑,说明原著中的 三阴三阳辨证 模式的内涵,让初学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脉络。本书以三阴三阳的整体、动态辨证思路逐条阐述原文的启发,并对于一些具体方药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学习、临床多年的中医学人,也可以作为深入学习经典的参考书籍。
《千金方》是一部系统完善的临床诊疗全集,其中的方剂囊括了妇、幼、内、外、心、肝、脾、胃等各科室病症的治疗方法。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对古籍《千金要方》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简练、易懂,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书中同时收入了大量珍贵的金陵古图、草药手绘彩图以及实拍药材成品图,让阅读更为直观。并针对当代人的健康特点,甄选了460余种家庭实用方剂,以及近千种民间疗病验方。
顾德华(1816 1868),字?N云,江苏吴县人。清代道咸间吴中才女,著名女医。生于清 嘉庆二十二年,卒于同治七年。顾德华出生于苏州儒绅世家,为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朝顾野王三十九代裔孙。顾氏早年师从韦光黻学习诗文书画,韦氏为嘉庆间 吴门后七子 之一,工诗文,擅书画,博览群书,兼通岐黄。德华天资聪慧,诗文书画俱佳,深得其师赞誉。因体弱多病,兼习医学,后与其夫程文治同入毘陵(今江苏常州)名医李青崖门下,得窥岐黄门径。返苏后,屡愈重症,一时声名鹊起,后因其夫早逝,潜心佛学,著有《花韵楼医案》共五卷,现存这种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等单位。1936年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刊载顾德华《花韵楼医案》一卷,仅为全书五分之一。裘氏曾言: 知医者偶一道及,每有欲
本书以图解和精炼的白话文的方式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编写。将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予以提炼。图文详解,一本书看懂《本草纲目》!512 幅手绘彩图、1024 幅珍贵金陵古图、3000 多条实用附方。提供多元化检索,翻书即查。能帮助读者识对药、选对方。
本书为中医张大昌先生遗著的合集。张大昌先生的关门弟子陈志欣将其所藏遗稿,选择保存完好的做蓝本,校对出版,供大家研究、学习。遗著共有19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全部著作。如《医统心法一册》医理部分论述;《医诀》诊断学的总结;《二十四神方》《处方正范》处方之总诀;《药性四言韵语》药物部分:《三十六脉》用表式文体,简而精的总结出了脉的宗旨。以上部分著作,具是理、法、方、药总诀式代表作,体现了先生的经家学术思想,义理深奥,语言精辟。这次再版,均是两种以上稿本,相互参照,相互校对,尽量保持原稿原貌,有变动或有不一致的均加注说明。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用一目了然的手绘插图和示意图带读者理清经典中医脉络,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初王怀隐等奉敕(公元982年)编纂的大型医书.刊行于公元992年。该书虽以各科医方为主,但也包括脉法、药物、针灸等非医方内容.且各类医方前均有病源论说,内容*为丰富。我社曾于1958年首次出版排印本.后屡经重印.促进了该书在当代的流传。为适应当前广大读者的需求,我社再次聘请专家对该书重新整理校勘,出版此校点本。 全书100卷,分1690门,收录医方16832首。卷1为脉学,汇集北宋以前主要脉学成就。卷2荟萃了前人临证用药、合药等经验。卷3 7列五脏疾病所用诸方;卷8一18述伤寒、时气、热病等外感疾病医方。 卷19 93为风证、虚劳、眼、齿、咽喉、口、鼻诸疾,以及中毒、上气、心痛等诸多内、外、妇、儿疾病的诊治方法与医方。卷94 98为服饵、丹药、药酒、食治、补益等养生内容。全书*后两卷为针经、明堂,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 随脉辨证,随证注药 ,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