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临床药物类工具书,书中所收录药物以西药为主,共收载临床常用药物2228种,药物收载原则以国内外临床及常用药物为主。全书针对每种药物均列出其中英文通用名、药物别名,并对其药理作用与用途、体内过程、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制剂规格等内容进行详细收录记载。本书药物分类主要根据其药理作用进行划分,药物处方中常用拉丁文缩写、药物剂量单位、不同年龄药物用量计算法、液体疗法中常用溶液所含离子的摩尔数等内容则收录在附录中。书末附有药品中文索引,方便使用者检索。 本书可供临床医护人员、药剂师、患者等在用药时参考查阅。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和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七版)为参考,精选了233种临床常用且疗效确切的中草药。从别名、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应用;同时,本书还精选了1000多首单方验方,以使人们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化地发挥本书的传承、传播效应。此外,本书所选的图片均为手绘图片,图片清晰,容易识别。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围绕骨科的纸版口袋书。结合当前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疾病防治指南,按照疾病简述,症状和体征,诊断,外科治疗及所涉及的临床用药,分项阐述。方便做笔记及翻阅。具体而言,本书拟结合当前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疾病防治指南,介绍骨科临床相关用药,全书拟初步分为: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 第二部分:术后感染及开放性伤口给药方案 第三部分:疼痛评估及镇痛方案 第四部分:围手术期抗凝及血栓的处理 第五部分:骨质疏松管理 第六部分:神经修复用药管理 每个部分按照疾病/状态简述、症状和体征、诊断、外科治疗及所涉及的临床用药,分项阐述。
本书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中药 471 种,按功效分类,介绍其来源、产地、采收、性状、植物形态、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经典方(包括经方、验方和药膳方)。本书与《国家药典中药识别图鉴》(呈现中药材与饮片)共同填补了药典无彩色照片图之缺憾,是国家药典的图文解读,有助于指导临床和家庭用药。本书重点突出中药的原植物形态,对多来源中药,原则上择药典*来源的原植物作重点阐述,分部位列述其主要识别特征,通俗易懂,辅以多角度大图,图文结合,让专业或非专业读者都能轻松识别中草药。此外,其内容丰富,收载有代表性的经方或验方或药膳方,集认药、用药于一书,实用性强,对读者了解和应用药典常用中药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分为6章,分别论述了各种抗感染药、平喘药、祛痰药、镇咳药、呼吸兴奋药、抗肿瘤药的英文名、其他名称、剂型规格、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在附录中介绍了常见的缓解感冒症状的复方OTC药物制剂,丰富了本书内容。本书科学性、实用性强,是呼吸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医学院校学生按照需要快捷地查阅相关药物知识的工具书,也可帮助患者查阅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相关信息,以便合理用药。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化学与药物学的交叉与渗透,大大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并使化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本书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药物化学的发展动态、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药物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同时,本书以综述的形式总结了我国科学家在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羟甲芬太尼、青蒿素类及石杉碱类化合物,为我国的新药开发、中药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经验。 可供化学及药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准备考研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参考。
本书力求做到一书多用,收载了5个方面的品种:即国家基本药物(200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物(2004年);《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国内外新近上市的特色药物;非处方药;常用中成药。对2005年12月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六批非处方药(OTC)也做了标记,方便医药人员对此查阅。另名一栏中,将进口及国内大厂生产较常有的别名提供给读者对照。新增加了药物的妊娠期分类索引、口服药物与进食时间指南,方便查阅,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较为罕用的抗吸虫病、抗麻风病、抗黑热病等药物及不属医院供给的疫苗等生物制品则不予收录。在内容上,略去其他工具书中易于查到的化学结构式、性状、贮藏等项,着重写入药物的正名、别名、主要药理作用、主要用途、主要不良反应、常见规格和用法及与给药方案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微生物检验系统全面与国际接轨,除了对检查项目进行修订,大肠菌群修订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外,其他项目的检验系统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方法的建立*是由原来的验证修订为适用性试验。为了使《中国药典》2015年版能* 顺利的实施,让各药品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好的了解新旧版要求下同一品种检查方法的差异,这本由罗卓雅主编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实例》以100个品种为实例,按新旧两版要求平行操作建立检查方法并予以比对,直观实用,是各级药品微生物检查人员很好的技术参照,为各级药品微生物检验人员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实例,适合从事微生物检验人员使用。
(一)《药品目录》分西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3部分。西药部分和中成药部分所列药品为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药品。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均准予支付费用的西药品种1 140个,中成药987个,民族药45个;仅限工伤保险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西药品种20个;仅限生育保险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西药品种4个。 中药饮片部分所列中药饮片为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费用的中药饮片,包括中药饮片127种及1个类别。其中,单方不予支付的有99种;单、复方均不予支付的有28种和1个类别。 (二)西药部分和中成药部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分甲、乙类。西药部分甲类药品品种349个,乙类药品品种791个;中成药部分甲类药品品种154个,乙类药品品种833个。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药品费用支付时
本书可谓是《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的姊妹篇,以*的2005年版药典为依据,介绍药典中成方制剂的处方、制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组方原理、临床研究和药理作用,以及必要的说明等内容,特别是收集了大量的现代文献资料,对药典成方及其原方的临床应用和药理实验研究报道进行了整理与总结。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药典中成方制剂药物组成、制药方法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对于根据临床需要,灵活使用药典处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全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国内医学院校通用的权威教材为基础,收集、整理医学微生物学课堂笔记及各类复习题、考试题精心编撰而成。全书共分37章,紧扣教材内容,列出每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内容,而且每节后都有小节练兵,每章后都有实战测试,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可供医学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作为报考研究生人员的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为我国药品检验、临床使用等领域的根本法典,是药品仲裁的准绳,要求规范、详尽、细致和严密,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进展性。 本书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为依据,分为含量测定、理化鉴别和检查三大部分,每部分又按分析方法分类,以化学成分为主线,用简明、专业的文字叙述各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特点和规律,主要供研究、教学等领域参考和使用。
2020年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7号令《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28号令《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两部规章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两法依据相关法律条规对相关条例对原办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本书结合新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全方位解读,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个部分重点介绍了新旧版本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介绍不同之处背后的政策要求,第三部分对常见问题进行相关的解答。全书对新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有变化的条款和相关法律法规逐条进行了全方位、权威的、详尽的解读,使相关企业从深层次、多角度全面理解中国的药品卫生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较强,适合药企管理者和相关人员阅读使用。
《中医药统计学(新世纪第四版 供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等专业用)》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 读经典,做临床 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本书根据2010年12月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l0局委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录》(2010年版)编写,该目录是针对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用药习惯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对卫生部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的有效补充。本书主要用于帮助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医师、药师更好地掌握与目录有关药品的基本情况,严把药品质量关,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便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 本书采用分类编写方式,主要围绕药品的品名、成分、组成解析、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剂型规格等,分别对“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及“中成药”作了介绍。本书可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新农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