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病理学》一书是继老一辈细胞病理学家和同龄细胞学者已经出版多部专著之后诞生的。1957年杨大望教授出版《阴道细胞学》和1977年的《彩色临床细胞学图谱》可以说是临床细胞学发展的里程碑。沈琼教授食管细胞学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广大细胞病理学者关注。彭孝敬教授穿刺细胞学的专著促进了针吸细胞学的迅速发展。继之,舒仪经教授的细胞病理学在国内广泛流传。2000年,马正中、阚秀、刘树范教授的《诊断细胞病理学》和舒仪经、阚秀教授的《针吸细胞病理学》两书深受读者欢迎。同时也有不少有关细胞学的书籍面世,均为细胞学医师和技术人员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细胞学专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本人主编的《临床细胞学》于1990年出版,不少初学细胞学的医师和技术人员认为实用,还希望得到此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书已不适应跨世纪
《药物分子设计》以分子的多样性、互补性和相似性及其相互交集作为经纬,所阐述新药设计的原则和技巧,既包括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也体现了完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学性质的不同着眼点,力图反映出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药,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本书由老中医施金墨的亲传弟子吕景山编写,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对药的组成、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参阅。tttt
为更好促进海洋本草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中华海洋本草精选本》撷取《中华海洋本草》全书的精华、实用部分,撰成《中华海洋本草精选本》。《中华海洋本草精选本》将保持《中华海洋本草》的整体风格,采用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原则,对原著内容加以精简。除原著中确有错误或不妥的地方需要改写外,一般不增加新内容;对原著所引用的国外图片资源和质量稍差的图片作必要替换;参考文献编入光盘,附于书末,以方便读者检索。
《本草纲目》约190万字,分52卷,收药1892种,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我们的做法是从《本草纲目》所收药物的品种考证着手,明确期科属,考订其原植(动)物学名(种名),然后描述其形态特征和生境(态)分布,并配以原植(动)物或矿物色彩图片,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本书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学和老药新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是学习和研究《本草纲目》较为理想的重要参考书,对发掘继承祖国药东和老药新用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适合于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教学人员学习参考。在应用本书时,应同时与《本草钢目》原书对照来看。对《本草钢目》已有的内容如药用部位、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本书不再重复引用。
《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手册》针对公认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和目前研究支持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通过外治疗指南、工具书、医药数据库及文献报道的搜集整理,详细阐述各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指征、治疗窗、监测方法、分析方法及药物相关基因等治疗密切相关内容。
税丕先和庄元春主编的《现代中药材商品学》由泸州医学院、泸州市中医院、绵阳市中医院、泸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多位具有教学、科研及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现代中药材商品学》分为上编“总论”、下编“各论”两个部分。上编分为11章,概述了中药材商品学的含义及其特点,我国中药材商品的产地及产地变迁,中药材商品的采收加工、包装、贮藏,中药材商品的鉴定、规格等级,中药材商品的经营管理法规、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中药材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药材商品的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中药材商品价格的操纵与人为炒作,中药材商品的现代化等。下编主要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的部分品种,
《药性论》,唐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书辑得佚文403条,分为4卷,按《唐本草》药物目次编排。 各药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 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臣、佐、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有些药还注明单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少数药记有归经。 本书对药物良毒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本书指出丹砂有毒:“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多炼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 本书多数药含有附方,这些附方曾被《本草纲目》所转录。 本书对科研、教学、生产、临床等都有实用价值,特别对临床应用最有价值。此外对研究中国医学史、本草史、药性发展史,都有的参考价值。 唐兰陵处士萧炳撰《
中药破壁饮片是中药饮片的一个创新,实现了中药饮片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控性的大幅提升,具有高效、便捷等现代化特点,市场潜力较大。本书阐述了中药破壁饮片产品开发与工艺研究、科学评价与应用基础研究、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研究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成果。首本系统归纳并总结了近些年来围绕中药破壁饮片开展的多方面科学研究成果。
牛亚华主编的这本《张同泰丸散膏丹全录苏州劳 松寿堂丸散膏丹胶露目录》分为《张同泰丸散膏丹全 录》、《苏州劳松寿堂丸散膏丹胶露目录》两部分内 容。其中,前者是杭州著名药铺老字号张同泰的药目 ,后者是苏州劳松寿堂的药目。 本书对于研究药学史、经济学史有很高价值。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针对具有化学基础并正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该书力图以一种具有可读性且生动的形式来展示对药物设计以及药物在人体中作用机制的理解,强调了药物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药物化学这一融合了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研究的魅力。因此,本书对将来从事制药行业的学生尤其有用。 在本书成功出版了前三版的基础上,采纳读者有益的反馈意见,本版对部分章节作了重新组织和修改。原先属于章节内部的案例在本版中独立出来,同时引进了多个新案例,其中包括他汀类药物和抗疟药青蒿素。 本书在引言章节之后共分为五大部分: 部分包括六个章节,涵盖了受体、酶和核酸等重要靶点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良好生物化学背景的学生可能已经熟悉这些内容,但是这部分仍可以作为复习
中药炮制化学便是作者率先提出并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炮制学的外延学科,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本书创新性地以化学成分为纽带,将现代化学与传统中药炮制学相结合,探讨了研究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量变和质变的规律与生物效应。同时结合前沿的各种谱学、组学手段,促进传统炮制原理的解析与工艺改进和创新,全面揭示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本书还提出了中药化学炮制学的研究线路及其制法,即根据已知化学成分的分类和性质进行炮制的定向炮制;根据中药药性进行炮制,改变或增强药性,降低毒性的定性炮制;为获得更多的目的产物,将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结合的发酵炮制等。
一个成功的药物是生物学活性和类药性质的组合。《类药性质:概念、结构设计与方法-从ADME到安全性优化》解释了药物发现过程以及基于性质的设计如何能够提高化合物到上市药物的成功率。溶解度、渗透性和代谢等类药性质是考察药物在体内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类药性质:概念、结构设计与方法-从ADME到安全性优化》使用了最少的数学公式讨论药动学概念,重点放在它们在药物发现项目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分章讨论每种主要类药性质,涉及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应用、修饰化学结构以改善性质的案例研究。接下来的各章描述测量性质的方法,包括高通量方法、诊断性方法和深入的方法。最后几章提供了将类药性质整合到药物发现过程的策略。每一章概括出关键的学习目标,并提供习题和答案,以检验读者是否清楚地理解了相关内容。《类药性质:概念、结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详细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学科形成、发展及应用情况。总论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中给药方案制定、给药样品制备、血清样品采集及处理、血清样品分析、血清移行成分表征及鉴定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规程以及在药效物质基础鉴定、质量标记物确定、方剂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标记物认定、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及创新药物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各论分章节介绍了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六味地黄丸、枳术丸、酸枣仁汤、生脉饮、安替威胶囊、刺五加、防风等作者本人完成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实例。 本书可供中医药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参考使用。
《药物毒理学》共五篇四十八章。篇介绍药物毒理学的原理;第二篇阐述药物对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等靶器官的毒性作用,并论述药物的致癌作用、生殖和发育毒性、遗传毒性、药物依赖和成瘾性等;第三篇阐述临床用药过程中,药物的毒性作用、毒理学机制、防治措施等,并做实例分析;第四篇介绍了全身用药、局部用药的毒性评价,药物致癌、致畸、致突变、成瘾性作用评价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第五篇阐述了药品主管部门防控药品风险的政策措施,药品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在药品风险控制中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药物毒理学》还对2001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行解读和分析。 《药物毒理学》可供临床药学工作者、医师、药师、新药研究工作者、
《中药配伍禁忌》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与10余家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近10年来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新进展、新水平。《中药配伍禁忌》共8章。章系统回顾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内涵与源流;第二章系统阐述了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三至五章分别揭示了“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相反配伍的毒效表征、量 - 毒 - 效关系、体内外功效物质分子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形成的化学与生物学机制,以及导致配伍禁忌产生的规律性发现等新研究成果;第六、七章分别选择代表性反药组合及其含反药经典方药,介绍了反药配伍产生妨害治疗的机制、反药配伍宜忌转化的条件性等研究成果。第八章介绍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成果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