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第4章、5.2.1和5.2.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259-1989《工作基准试剂(容量)重格酸钾》,与GB1259-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 重格酸钾》; ——修改了念量的测定方法《1989年版的4.1;本版的5.2》; ——水不溶物,硫酸盐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测定《1989年版的4.2.1、4.2.3;本版的5.3.、5.5)。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经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l8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2.18—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本部分与GB/T 7702.18—1997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a)标准结构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20001.4—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整; b)增加A法焦糖原液的制备和标定方法; c)增加第3章“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第4章、5.2.1条和5.2.2条为强制性,其他条文为推荐性。 本标准代替GB l256—1990《工作基准试剂(容量)三氧化二砷》,与GB l256—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 三氧化二砷》; ——修改了含量的测定方法(1990年版的4.1,本版的5.3)。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562—1994《分散剂N》。 本标准格式符合GB/T 1.1—2000的规定。 本标准与HG/T 2562—1994的主要差异: ——增加了标准的英文名称。 ——提高了分散力指标。 ——调整了钙镁离子含量指标。 ——调整了硫酸钠含量指标。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表面活性剂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助剂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浩峰、张国伟。 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为国家标准GB 8294—88,1993年9月调整为化工行业标准HG/T 2562—1994。 本标准从2007年03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 2562—1994。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19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2.19—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 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本部分与GB/T 7702.19—1997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a)标准结构按GB/T l.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20001.4—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进行调整; b)更正气流比速lo L/(min·cm2)为气体流量10 L/min; c)规定计时器分度值为0.1 S; d)对量、单位统一按规定进行修改。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GB/T 77014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7701.3—1997《触媒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与GB/T 7701.3—1997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装填密度范围更改为360 9/L~600 9/L; ——孔容积与比表面不再规定具体技术指标。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693—1995《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化学成份的测定》。 本标准与HG/T 2693—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拓宽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安全提示; ——增加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质量分数的方法; ——取消了不适用于含钡和钼精矿试样的常量硫酸根含量的测定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l05/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化集团研究院、盘锦南方化学辽河催化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俊婷、张韧、李辉、贺艳、刘春娣。 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为化工部部颁标准,标准编号为HG 1—1427—1981;1995年次修订为推荐性化
本标准代替HG/T 3544-1989《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HG/T 3544-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范围改为适用于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 ——增加了安全警告; ——增加了试验装置主要性能; ——取消了原标准中颗粒径向抗压碎强度的测定、磨耗率的测定、烧失重的测定、主要化学组分的测定等内容; ——原标准的附录B调整为本标准的附录C; ——原标准的附录C调整为本标准的附录D; ——原标准的附录D调整为本标准的附录B,并对其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 ——取消了原标准的附录E; ——对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
本标准代替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2335-1992《照相化学品1-[N-乙基-N-(β-羟乙基)-]-2-甲基苯二胺硫酸盐(CD-4)》。 本标准与HG/T 2335-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参照美国化学文摘(CA)*有机物命名,修改了标准名称。 ——熔点测定中,增加了数字熔点仪测定熔点。 ——结构式中由含水改为无水。 ——含量及熔点比1992版更严格。 ——增加了检验分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133)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3677-2000《硫化蓝 4G(硫化蓝CV)》。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对应于IS0 7578—1:1996《水质一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一第1部分:亚甲蓝指数(MBAS)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英文版)。本标准与IS0 7578-1:199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HG/T2156一l99l《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与HG/T 2156--1991的主要差异为: ——将测定的吸收波长由“652 nm”改为“650 nm”。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SAC/TC63/SC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莹、邵宏谦、李琳。 本标准于1991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第4章、第5.3.1和5.3.2条为强制性,其他条文为推荐性。 本标准代替GB 12597——1990{工作基准试剂(容量)苯甲酸》,与GB 12597——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苯甲酸》; ——修改了含量的测定方法(前版的4.1,本版的5.3)。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宝英、强京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2597—1977、GB 12597—1990。
本标准第4章、5.2.1条和5.2.2条为强制性,其他条文为推荐性。 本标准代替GB 12595-1990《工作基准试剂(容量)硝酸银》,与GB 12595-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 硝酸银》; ——修改了含量的测定方法(1990年版的4.1,本版的5.3); ——项目名称“水溶液反应”改为“pH值”(1990年版的3.3、4.3,本版的4、5.4); ——修改了铁、铜、铅的测定方法(1990年版的4.4.6、4.4.7、4.4.8,本版的5.10、5.11、5.12); ——取消了“附录A基准溶液的配制(补充件)”(1990年版的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自制根灌剂与吸水剂新工艺及配方》是冯晋臣教授继《高效节水根灌栽培新技术》、《林果吊瓶输液节水节肥增产新技术》之后的第三部专著。书中介绍了作者于200年发明的一种聚丙烯高吸水树脂新工艺,这在高分子合成化学领域也是重大创新。《自制根灌剂与吸水剂新工艺及配方》主要内容包括:能工业化用本体聚合法生产高吸水树脂新工艺,与本体聚合法相适应的设备,生产根灌剂与纳米级吸水剂的新工艺,生产永不褪色的高吸水树脂彩晶,制造根灌剂与吸水剂的原料和辅料以及其调制,适合本体聚合反应的配方。《自制根灌剂与吸水剂新工艺及配方》技术创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也是与节水根灌技术和林果吊瓶输注液技术配套的读物。
本标准是在收集国内外有关同类产品信息与生产企业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质量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水平。测试方法与国际通用方法相一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781—1996《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中钴钼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与hg/t 2781—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安全提示; ——增加了“采样”章节的内容; ——修改了测定氧化钴质量分数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测定三氧化钼质量分数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计算公式。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105/sc1)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663-1995《酸性粒子元青》。 本标准与HG/T2663-1995的主要差异如下: ——调整了外观指标和水分指标(本版的3,1995年版的3); ——增加了水不溶物、有害芳香胺的量和重金属元素的量指标(本版的3); ——取消了灰分含量指标(1995年版的3); ——调整了色光、强度的测定方法(本版的5。2,1995年版的4。2); ——增加了水不溶物、有害芳香胺的量和重金属元素的量的测试方法(本版的5.4、5.5、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学峰、马君庆。 本标准于1995年首次发布为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2663--1995。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由原GB/T 619—1988《化学试剂 采样及验收规则》转化而成。 本标准与GB/T 619—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本版的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本版的第3章); ——修改了一般规定的相关内容(1988年版的3.1;本版的4.1); ——增加了盛样容器(本版的4.3.1b); ——采样数目修改为采样单元数并调整了采样单元数(1988年版的3.4;本版的4.4); ——完善了产品的采样方法(1988年版的3.5;本版的4.5); ——修改了验收一章的部分内容(1988年版的4;本版的5)。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华腾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菊萍、邵惠民。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天顺化工染料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兴民、王勇、沈春祥。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代替HG/T 3436--2002《还原艳黄2GC/》。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徐州开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华元实业总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洪卫、徐红、董仲生、刘广勇。 本标准于l990年首次发布为专业标准ZB G 57 029--1990,1999年5月调整为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3436--1990,2002年次修订为化工行业标准HG/T 3436--2002。
本标准代替HG/T 2514—1993《有机硫加氢催化剂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HG/T 251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订为:有机硫加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安全警告; ——取消了原标准中颗粒径向抗压碎强度、磨耗率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A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等温区的测定;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B的内容,修改为色谱柱的制备;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C的内容,修改为转子流量计流量的校正; ——取消了原标准中附录D的内容,修改为盐浴的制备; ——对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