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晏智杰主编、李琼翻译的《金融资本/西方经 济学圣经译丛》一书为奥地利鲁道夫 希法亭的代表 作。他在书中把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纳入了古典经济学 的理论体系之中,指出垄断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 卡特尔、托拉斯的出现,这是从表面上看的;二是银 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从经济学理论 的角度来分析的。这两个原因构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的 特征。希法亭对金融资本作了重新界定,指出以前的 金融资本仅仅指借贷资本或银行资本,而他现在所说 的则是指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综合物,是资本发展 到新阶段的结果。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主要职责:综合研究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方面拟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法规草案;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拟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对交叉性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监测,协调促进消费者保护相关工作;依法开展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消费者保护具体工作。
如何让自己的存款快速增加, 这是每家商业银行关心的问题。存款如沉睡在地下的宝石, 需要银行客户经理使用工具去挖掘;需要银行客户经理要去经营客户, 而不是一味地销售产品。本书从如何正确认识银行产品出发,讲述了银行产品就是工具, 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 银行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就需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银行客户经理,而成为优秀的客户经理,首先要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现在客户已经从简单的贷款的基本需求上升到表外融资,向更加吻合企业的经营融资方向靠拢。优秀的银行客户经理需要熟练使用银行产品,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近年来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科技创新在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使风险隐患更隐蔽、更复杂、更多变,给金融监管及时性、有效性和包容性带来新挑战。如何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已成为金融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系统全面刻画创新监管工具,积极稳妥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落地实施,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特编制本白皮书。本书包含中文版、英文版两部分,从监管框架、运行机制、实施规程、穿透式分析方法等方面依次展开,多角度、全景式对创新监管工具进行系统展示,为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本书具有很强
这本书是国内本"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教材。为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第二版在基本保留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尽可能地增加了金融学前沿理论的介绍,为广大读者提供新的分析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问题的工具。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2版)》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和金融学方向MBA的教材,也适合金融证券部门实际工作者和一切对中国和西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领域感兴趣的人士使用。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为什么是国际惯例?国际惯例具有法律效力吗?UCP600的信念是什么?UCP600与UCP500的不同点比较;ISBP681的相关变化内容;信用证当事人如何防范欺诈?信用证欺诈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上述问题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特色在于:条款解读与案例分析的整合;采用表格对比的方式对条款进行表述;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实际相结合。 在案例评析中强调UCP600的变化,力争达到不仅要使读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金融市场情绪演化机制与量化投资》作者方勇 、孔祥星自2003年开始一直从事行为金融理论与量化 投资策略研究,经历了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和 2015年6月发生的中国股灾。2008年由美国次级债引 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经8年,但世界经济的复苏 仍然乏力。基于我们的持续研究,我们认为,投资者 的情绪和行为是诱发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 因素,应该引起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中国 社会科学院李扬教授一语见的, 债务自身并不是魔 鬼,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果真要追究,魔鬼存 在我们心中,是我们这些心怀魔鬼的人,使得债务成 为破坏经济健康运行的魔鬼。
麦金农于1973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后,根据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于1991年出版了《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控制》一书。书中给出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脱离其经济理论。作者在1993年出版该书第二版时,专门增加了有关中国的内容,即第13章“1978-1992中国的金融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对俄罗斯和东欧的启示”和第14章“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渐进式与激进式自由化:对模式选择的几点结论”。
诚信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选取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5家银行机构,通过生动的介绍和深入的剖析,为读者展现了不同于人们以往认知的银行,这些银行在盈利的同时还能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证明讲究诚信与德行、践行人性化管理与金融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甚至能相得益彰。本书的价值在于尝试分析一些银行在危机中繁荣发展的原因以及从它们的经验中人们能够学到什么。
本书以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为研究对象,围绕时间维度和截面维度,从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研究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的作用机制。主要从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的作用对象和条件、传导渠道、实施目标进行详细探讨和实证分析。二是检验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实施的政策效果。在分析宏观审慎资本监管作用机制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我国宏观审慎资本监管的预期和非预期效应,并从银行稳健性、信贷增长、系统性风险承担、系统重要性维度权衡等几个角度检验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实施的政策效果。考虑到我国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实践情况,本书重点研究宏观审慎资本监管中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留存以及系统重要性资本附加。本书通过对宏观审慎资本监管作用机制和效果检验的研究,弥补我国宏观审慎资本监管现有文献的不足,对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有
本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网络是否能够促进家庭风险资产参与?在中国,家庭风险资产参与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风险资产的认识有限,而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其 信息桥 的作用提高家庭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增加获利机会,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率(Grannovetter),中国是传统的 关系 型社会,其社会网络的这一作用可能将更加明显,基于此,家庭的社会网络可能对其资产选择起作用。本书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网络对信贷约束是否有缓解作用?如果社会网络对家庭资产选择有影响,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通过社会网络降低了家庭的信贷约束来实现的,其假设依据是:社会网络在金融交易中有类似抵押品的功(Biggart and Castanias,2001),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成员间的信息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Granavetter),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贷配给之所以严重,
《金融资本绩效与制度安排》试图从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重新审视资本的积累与积聚、 投资的有效形成及对国民财富的有效创造。在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制度、历史的较大差异及竞争与合作的背 景下,李惠彬和张丽娜专著的《金融资本绩效与制度安排》的研究将对我国金融制度、政策的制定提供重 要的理论与技术参考,特别是在虚拟经济泛滥的背景 下,本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兴国家开始备受关注。本书将金融权力研究与发展型国家模式结合起来,运用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加拿大知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埃里克 赫莱纳对关系性金融权力、结构性金融权力和制度性金融权力的论述,将中日在货币国际化、外汇储备以及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中的角色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在国际金融架构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力图描述和评估中国金融权力的潜能,深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中国的债权国地位和其对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政策,并把中国在当前全球金融中的地位与发展型国家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金融中的地位进行了对比。
本书认为社会资本理论所处的困境在于社会资本范畴本身没有找到它在人性中的内在根源,社会资本范畴的人性根源也不能在西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个人理性中去寻找,而是要采取整体、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人的所有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探寻出社会资本范畴的人性根源在于人的同情心。
异常资金流动主要涉及洗钱、热钱和资本外逃。金融网络是资金流动的通道,在复杂的通道上汇集着不同的智能节点操纵着资金的流动去向、流动数量和流动频率。为有效监管各种异常资金流动,防范危机、杜绝犯罪,本书在总结了国内外洗钱、热钱和资本外逃等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了多种异常资金流动的模式,并提出了监测资本异常流动的辨识准则;在构建监测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异常资金流动模拟实验平台和可视化监测方法与工具;进行了Multi-Agents模拟试验,提出了改进监测准则的方法;本书后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了洗钱者洗钱行为,并从计算机仿真角度分析了洗钱者的洗钱路径选择。本书可供从事银行工作的工职人员,从事复杂网络、金融监管、金融信息化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计算机科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和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金融事务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LBZD058)”的成果之一,汇编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师培训方案和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三个项目成果。主要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能力标准,以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为基础而制订的教师培训方案,以及从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出发,围绕教师培训方案、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及培训效果等制订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可用于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教师上岗层级、提高层级和骨干层级的培训指导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级金融事务专业教师培训的指导与参考用书。
根据国家资源库项目及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主编及参与编写老师积累了一定的在金融基础知识上的教学改革经验,并在校内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该版修订的金融基础知识教材应在实用性、适用性方面有所突破。在内容编排上,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将 活动 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活动除常规意义上的实验、实训环节外,还设计有参观、调研、网络搜索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协作、思考能力。
本书主要介绍资产增长效应及由该效应衍生出的各种投资组合。资产增长效应是当前主流的因子模型中构建投资因子的基础,多位代表性学者均采用资产增长溢价构建投资因子。本书以前沿研究中Q理论与因子模型中投资因子的矛盾为切入点,对Q理论模型进行扩展,根据扩展模型提出资产不平衡机制,通过该机制解释不同资产增长指标对未来股票收益预测能力的差异,以此解答传统Q理论与投资因子的冲突;此外,本书还对比了中美股票市场资产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及扩展Q理论的适用性,并根据实证结果构造不同的投资组合,为现实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金融服务 三农 、支持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金融精准扶贫、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文章45篇,其中关于金融服务 三农 方面文章43篇,并在书后附录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等党和国家支持 三农 发展的有关政策,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商业银行关于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强助农取款服务的有关文件,对于更好地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服务 三农 新模式新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以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动力学模型为切入点。结合对证券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系统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的结构、变迁与效率,全面阐释了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组织和市场条件,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及政府监管的复杂而又根本性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证券市场的本质及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政策思路和操作方案。
本书主要以文明发生之际至西方罗马帝国灭亡、中国汉末这样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为考察视域,分析中西货币金融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首先,对中西货币金融两条发展轨迹进行尽量全面、翔实、符合历史的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表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寻找相关制度及组织的生成、发展机制和运行原理,并在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等要素的宏大分析框架下,对中西货币金融的发展脉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究超越中西方囿限的货币金融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