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个深度关联的篇组成。篇从人类文明早期开始,用大量的故事和事实全景式再现手工制造、大机器生产、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等前四次制造范式的演变和跃进过程。第二篇重点讨论智能革命爆发的前因后果,从算力量变、人工智能、智能机器、工业互联网等几个维度勾勒出正在发生的智能革命的细节和全貌,告诉大家智能革命为什么,是什么,以及能改变什么。第三篇论证了在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革命驱动下,制造范式将向第五制造范式――产用融合演进。产用融合制造范式将促使生产过程与使用过程、生产者和使用者全面融合,构造不断增值的价值环流,终形成“边生产边使用、边使用边生产”的未来制造图景。
发动机深沉地轰鸣,锃亮的车身折射出耀眼的光线,狂飙中微风拂面……从19世纪末汽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享受着这一新鲜事物带来的各种快感。汽车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进程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还是在消费主义时代,都有汽车的身影。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典名车之旅”系列,以国家为单位,以时间为轴线,介绍了英、美、德、意、法、日6大汽车生产国的34家汽车生产公司在20世纪中制造的经典车型。流畅的文字和每册超过200幅的精美图片,讲述着汽车厂商的发展故事、经典车型的来龙去脉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现出一幅关于汽车的完整图景。
本书收集整理了作者在冶金行业近50年工作期间,为政府、为行业选写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市场分析、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推介报告等共23篇。这些研究论文内容丰富精彩,数据详实可靠。本书可供从事钢铁行业规划、设计、研究,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钢材贸易的商业人士工作参考;也可作为冶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教材。
1、编写年鉴,是我国许多部门、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首钢作为一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很好重视及时记载自己的历史。编写《首钢年鉴》是首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首钢年鉴》是首钢集团资料性工具书籍。自2003年以来,《首钢年鉴》全面、详细记录首钢集团的深化改革及发展情况。《首钢年鉴2018》将是连续出版的4部年鉴,继续以书籍、光盘形式出版。3、《首钢年鉴》编写工作直接对首钢集团负责。定期、高质量地做好《首钢年鉴》组稿、编辑、审核、交付印刷,是《首钢年鉴》日常工作机构首钢发展研究院史志年鉴办公室的核心任务。4、《首钢年鉴》按照分类编辑法编纂,有栏目、分目、条目三个结构层次,以条目为基本单元。5、《首钢年鉴》是了解首钢集团的一扇窗户。首钢需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向外界展示自己。
全书以时间脉络为顺序,在全球视野下分阶段描述中国工业从19世纪迄今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工业化每一阶段的突出特征与基本规律,最后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总结,为当前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历史的经验。
全书以时间脉络为顺序,在全球视野下分阶段描述中国工业从19世纪迄今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工业化每一阶段的突出特征与基本规律,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总结,为当前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历史的经验。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把蓝染织品花版的原创者视作蓝染织品市场的关键点,不局限在图案本身的构图、造型等单纯技艺性分析,提出花版“原创地”和受其影响仿制的“次生地”的市场概念,力图厘清“民间文化经济圈”的相互存在轮廓。第一次披露长江中上游蓝印花布历史上的原创者家族的迁徙事实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的选择。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为政府工作内容,我也希望《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披露的原创者个案能够因此被相关政府人士关注,切实改善其生活状态,使“非物质文化”的个体和技艺传承形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的摆设。
《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年鉴(22014)》系统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2010年至2014年耐火材料工业运行的有关情况,内容分9个篇章,即:1、专论专文;2、政策法规;3、中国耐火材料工业运行情况;4、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统计;5、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科技进步;6、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大事记;7、中国耐火材料行业重点企业简介;8、中国耐火材料行业重点科研院所简介;9、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工作网络。另有附录1篇,主要介绍获得国家专利的耐火材料产品及耐火材料标准。
本书用类比的手法、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工业4.0的“连接助手”——PROFINET技术的相关知识。本书分为三大篇章:在入门篇中,介绍了一个草根工程师眼中的工业4.0,并且加入了一些网络的技术视角,搭建了展示PROFINET所需要的技术平台,然后引入PROFINET;在基础篇中,运用PROFINET技术搭建了一个满足工业3.0特点的工厂生产线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在组网的过程中逐步解释了其中所用到的PROFINET技术细节;在提高篇中,介绍了PROFINET系统运行时通信的内容等“高精尖”知识,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实用,语言轻松有趣,适合通信、自动化、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人员阅读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