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介绍专利审查意见的基本内容,以及专利代理师答复工作的 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常见意见类型、引用法条进行分析,每一节由 针对理由、应对策略和案例解析3 个部分组成,其中,针对理由是指《审查 意见通知书》中,针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哪一条哪一款,可 能驳回本申请。应对策略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前辈的指点,总 结出的可能有用的方法。案例解析则是通过介绍真实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相应兵法该如何使用,从而可以借助本书的阐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 今后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答复思路。 第三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关于创造性问题的内容进行展开,创造性问题 是发明专利申请常会遇到的驳回理由,由于创造性问题的应对策略较多,为 了充分向大家介绍
本书是德国法学家拉伦茨1966年在柏林法学会所做的演讲。这是一篇驳论,它所反驳的是另一位德国法学家基尔希曼于1847年同样是在柏林法学会做的著名演讲《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拉伦茨在本演讲中认为:法学对于法律实践而言不可或缺,同时法学也依赖于法律实践。他从解释法律、发展法律的角度对法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实在法,还包括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生活关系,而这种研究对于立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主要是印度文豪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到底是泰戈尔在国内外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泰戈尔在这本书中,以印度独特的宗教精神和思想观念为基石,展开他关于亲证人生的深刻思索。《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有八篇正文,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个体与宇宙关系、灵魂意识、恶、自我、爱、行动与亲证、美和无限的问题,系统的论述了泰戈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宗教观。泰戈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阐释一个个高深莫测的哲学话题,也是他本人对灵魂的体验及对生命的证悟,附录部分是泰戈尔生平年表。
为了减少这些不幸的发生,需要大家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既是规范我们行为的标准,也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在开始成熟的花季里,你们要学法、守法,拒绝实施或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你们要知法、用法,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是检察官,是未成年人的朋友,保护大家是我们的职责。今天,我们把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知识、自护技巧汇编成这样一本本小书,把法律送进校园,送到你的身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伴随你长大成人!
莱因哈德 齐默曼编著的《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是对德国新债法的权威评述;同时也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对立法改革进行了分析。本书试图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参照物是《欧洲合同法原则》,该原则是对欧洲合同法之真正核心的学术阐释。进而,该原则还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联系密切;实际上,《欧洲合同法原则》的前两部分中,至少有132个条文是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为模板的。
一、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所指的"刑事预审"与域外所称的"刑事预审"在概念上并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预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二、厘清了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预审制度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三者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依法准确适用。 三、明确指出刑事预审制度不仅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而且应当是一种程序性司法审查制度。 四、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域外司法令状制度适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步走"的方式设计了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阶段性改革方案。 五、提出了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整体方案,即建立一个由预审法官主导并具备程序性司法审查功能的刑事预审制度。
《解词说法:机关工作词义考》是一本考察机关工作中常见用语之内涵的著作。作者从事中央层面立法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十余年,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加强阐释、深化研究的问题,并以 财政供养人员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规划 批示 备案 约谈 责令 取缔 机关与机构 审查与审核 督察与督察 等党政机关日常工作实践和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关键语词为主题,从行政法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形成三十余篇文章,并按照主题分为组织人员、法律政策、行为性质、词义辨析四个部分,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各环节。
对我来说,富启示性的发现之一就是,越趋近西方,亦即越趋近自由制度依然比较稳固、信奉自由信念的人数依旧相对众多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越不真正准备对他们自己的信念进行重新考察,越倾向于作出让步或进行妥协,也越倾向于把某种他们所知道的自由社会的偶然历史形态视作一种终极标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在那些直接经历过全权式政制(a totalitarian regime)的国家抑或在那些类似全权式政制的国家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人从这种经验中更为明确地认识到了自由社会赖以实现的条件和自由社会的价值。
《民国时期婚约无效法律制度研究(1929-1949):兼以沪赣两地司法档案为例证》以婚约无效法律制度为主题,以沪赣两地档案馆婚约纠纷司法档案作为基础资料,辅之以民国时期学者专著及报刊杂志所刊登的零散资料,力图复原和展现民国时期(1929-1949年)婚约无效法律制度的全貌。
编纂环境法典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立法领域的新实践,无论采取哪种立法模式,法律条文所蕴含的法律意义得到实现是法律的生命所在。对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的效能做出评估,尤其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法律制度的效果做出评价,分析其效能产生的机制,对影响效能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这些效能的系统方案尤其是立法方面的方案,是论证如何编纂环境法典的重要依据。本书包括绪论、 环境监督管理制度、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制度、财产性环境行政处罚、非财产性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处罚相关制度、环境民事司法、环境行政司法、环境刑事司法等内容。
当下的我国,休息权制度失灵带来的社会问题越发突出。 996工作制 盛行、 过劳死 事件频发,令人不禁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息权制度的失灵--人们日益增长的自由时间需要与社会时间不规范不公平的分配之间的矛盾--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因如此,对休息权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突出的紧迫性。本书正是针对这一社会问题,从工时博弈的角度进行法理分析的著作,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时间分配不规范、不公平的问题具有学术价值。
《执法经济学:以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为研究对象》从选择性执法的角度,从间接执法成本、间接损害与选择性执法、法治、信任与企业激励薪酬设计、执法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多任务司法裁判与相机控制权分配、基于执法经济学对收支分离与执法激励的分析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选择性执法的问题,《执法经济学:以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为研究对象》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阐释当下中国的执法现状以及民众的策略反应。
《哈耶法律哲学的研究》这部专题性的研究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哈耶法律哲学的三篇研究论文和作者认为有助于读者理解哈耶法治思想的一篇翻译文字及一篇答问录,当然还依例收录了一份或许对读者有所助益的有关研究哈耶自由主义理论的英文参考文献。
针对雾霾污染现实问题,本书从法治层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曾经饱受雾霾之苦的国家雾霾治理区域合作的有效举措与成败得失。同时,在国内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作为典型样本,进行雾霾治理的特色、成效、不足的深度对照与剖析。
《消费者法理念与技术的重构》对中国消费者法的产生发展与现实推动力等问题进行反思,作者从日本著名法学家星野英一将消费者描绘为 弱而愚 的 人像 出发,从私法史的角度梳理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产生路径,分析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困境;从比较法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消费者法借鉴域外法制上的偏差和不足,对中国消费者法的法律文本实践以及中国消费者法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反思,立足人的价值和发展哲学以及法教义学层面,提出消费者保护的再造进路并重塑 强而智 的消费者 人像 。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思维研究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对所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介入与渗透,所有的学科,都体现出逻辑应用的痕迹。作为法学学科范畴的司法理论与实践,更是体现了逻辑的工具应用性特征。本书通过对一些中外司法实践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剖析了逻辑思维在刑事侦查、审案判决、起诉辨护等一系列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特点,分析研究了逻辑思维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从而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思维敏捷性和办事效率,为司法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司法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逻辑爱好者学习逻辑知识、研究逻辑思维提供借鉴、指导作用。
这是一本对我国农村土地地权进行实证分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于我国农村土地上的 国家地权 与农民地权的冲突、农民集体地权与农民个人地权的冲突、农民个体地权之间的冲突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全书从贯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农村土地物权属于农民的原则与保护农民的土地物权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上述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法律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地权制度的方案,颇具现实意义。
民间规范价值是民间规范的核心,通过民间规范价值促进民间规范研究的理论提升,为国家法治价值内涵提升提供国内资源,促进法治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仅是学术路径的创新,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 《民间规范价值论》从民间规范价值的存在方式、生成方式、实现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来基本完成价值论研究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民间规范价值释义、民间规范价值的多重理论审视、民间规范价值的载体、民间规范价值的生成、民间规范价值的实现以及民间规范价值与国家法价值的结合。
《海商法自体性研究》通过对海商法发展历史脉络的考察,梳理海商法的历史形态,通过追踪域外海商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演变,描述海商法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海上运输实践的特殊性分析,总结海商法相对于其他法律的特殊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描述海商法所具有的自体性特征。
青年诗人晋言的十年诗词小辑。一个法律人的理性与感性碰撞,激荡在格律诗词的“枷锁”之中,升华为馨香浸透的字字华章。他写给双城生活妻子的情诗,他写给客居海边父母的思亲诗,他写给南国兄弟的友情诗,每一句婉转低吟背后,都藏着对生活的别样感悟,读之令人神魂触动,久久不能平息。诗庄词媚,当作如是观。
《消费者法理念与技术的重构》对中国消费者法的产生发展与现实推动力等问题进行反思,作者从日本著名法学家星野英一将消费者描绘为“弱而愚”的“人像”出发,从私法史的角度梳理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产生路径,分析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困境;从比较法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消费者法借鉴域外法制上的偏差和不足,对中国消费者法的法律文本实践以及中国消费者法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反思,立足人的价值和发展哲学以及法教义学层面,提出消费者保护的再造进路并重塑“强而智”的消费者“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