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研究总整理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对故意伤害罪专题进行了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罪的犯罪类型初探》《伤害罪若干问题探究》《论胎儿生命利益的刑法保护》《对重伤害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尽可能多地把犯罪名著翻译过来
本教材从厘清犯罪预防的内涵、类型和制约因素,以及犯罪预防的流程和原则等开始,根据时间线纵向按照专题论述了中国古代犯罪预防的思想和举措、现代西方犯罪预防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犯罪预防的综治战略;按照三级预防的分析框架论述犯罪预防的基本措施和理论依据,横向论述了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论述了犯罪预防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犯罪预防评估中出现的犯罪转移和犯罪预防利益扩散等问题。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一是知识系统、体例简明,注重实用性。本教材除了基本的犯罪预防知识外,还要明确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案例、思考题、参考文献及扩展资源索引,供学生预习或其他时间自学参考。二是注重我国犯罪预防传统。传统文化对理解当下具有 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犯罪预防传统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理解和改善当前的预防
本教材从厘清犯罪预防的内涵、类型和制约因素,以及犯罪预防的流程和原则等开始,根据时间线纵向按照专题论述了中国古代犯罪预防的思想和举措、现代西方犯罪预防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犯罪预防的综治战略;按照三级预防的分析框架论述犯罪预防的基本措施和理论依据,横向论述了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论述了犯罪预防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犯罪预防评估中出现的犯罪转移和犯罪预防利益扩散等问题。 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一是知识系统、体例简明,注重实用性。本教材除了基本的犯罪预防知识外,还要明确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案例、思考题、参考文献及扩展资源索引,供学生预习或其他时间自学参考。二是注重我国犯罪预防传统。传统文化对理解当下具有 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犯罪预防传统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理解和改善当前的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题特别挑选出两篇有关国外金融犯罪的论文。《日本非法集资犯罪的现状与对策》详尽介绍了日本非法集资犯罪的现状、法律规制、司法对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犯罪的新形势及其应对》则选取了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的美国作为研究标本,选例典型,代表性强,介绍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犯罪所出现的新情况及其应对措施,从中可以看到对我国的可鉴之处。 在对金融犯罪研究进行宏观分析与探讨的同时,“金融犯罪法律适用问题”专题则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具体的金融犯罪个罪。本专栏组织了22篇论文,着重分析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罪的法律适用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犯罪的惩治与防范》基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犯罪案件数量逐步上升、犯罪活动更加专业化、手段翻新的
本书本着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本宗旨,依据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参考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当前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进行了全面、细致、认真、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系完整,内容充实、全面。本书对于与我国暴力犯罪有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暴力犯罪产生原因到防治对策;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个人原因和条件,到社会原因和条件;从暴力犯罪的共同对策,到各种暴力犯罪的具体对策;从对暴力犯罪的惩罚,到对暴力犯罪分子的改造。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明暴力犯罪的防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比较充实的内容。二是研究深入,有所开拓。三是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出的防暴措施,对于防治暴力犯罪
本教材从厘清犯罪预防的内涵、类型和制约因素,以及犯罪预防的流程和原则等开始,根据时间线纵向按照专题论述了中国古代犯罪预防的思想和举措、现代西方犯罪预防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犯罪预防的综治战略;按照三级预防的分析框架论述犯罪预防的基本措施和理论依据,横向论述了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论述了犯罪预防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犯罪预防评估中出现的犯罪转移和犯罪预防利益扩散等问题。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一是知识系统、体例简明,注重实用性。本教材除了基本的犯罪预防知识外,还要明确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案例、思考题、参考文献及扩展资源索引,供学生预习或其他时间自学参考。二是注重我国犯罪预防传统。传统文化对理解当下具有 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犯罪预防传统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理解和改善当前的预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异常猖獗,世界各国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恐怖活动的困扰,美国“9·11”事件已充分昭示,恐怖主义犯罪的手法方式、策划乃至活动地域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恐怖活动模式,以致人们称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为“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①。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恐怖活动的方式也日益翻新。新型恐怖主义犯罪,如网络恐怖、金融恐怖、生化恐怖等已悄然兴起,并改变与扩大着恐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危害日趋广泛而深刻,实乃普通恐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传统惩治恐怖主义立法所鞭长莫及的。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威胁与破坏,国际社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打击和惩治恐怖主义罪行之共识
六十部作品,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西南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建校六十周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西政人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献上的累累教研果实和片片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