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信仰。譬如始祖神崇拜、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娅汪信仰、龙母信仰、马援信仰与李将公信仰等。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 有某种民间信仰,往往就有与该信仰相应的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信仰催生民间传说,传说强化民间信仰,二者互为因果。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研究民间传说有可能了解和把握各种民间信仰的内涵或本质。 本书对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前述民间信仰作深入透视、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伏羲信仰遍及全国,但在黄河流域分布更为集中。伏羲“生成纪”、“长于新乐”、“都陈”、“葬于陈”等历史典籍记载,是黄河流域伏羲信仰的主线,形成以甘肃天水、河南淮阳、河北新乐为中心的小的伏羲祭祀圈,而其他祠庙及信仰均分散以这三个中心点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的平坦川区或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本书从人类学仪式视角出发,以黄河流域伏羲信仰地为主线,关注伏羲祭祀仪式的基本情况以及伏羲神话传说的流布状况。通过对黄河流域以天水、淮阳、新乐为中心的伏羲集中信仰地进行实地考察与民俗志描述,讨论了伏羲神话母题及包含的文化内涵,从纵深处探讨黄河流域伏羲信仰圈的形成。
《道德与政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判》以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罗尔斯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大做文章,分析罗尔斯的思想是如何在道德与政治之间做出选择;并通过深入分析指出,他的工作究竟是属于道德哲学的还是政治哲学的,或者说,道德哲学在其思想中究竟占据何种地位。这种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考察,既有助于我们在政治哲学史视野当中把握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有助于我们思考应该如何构建适合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
马来西亚地处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