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 责权利 不匹配为何发生? 如何避免好政策 一地鸡毛 ? 基层工作如何考核? 如何激励基层干部? 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 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本书的内容架构,在于完整介绍问卷调查法中的数据处理与其统计分析流程,统计分析技术以SPSS统计软件包的操作界面与应用为主,内容除基本统计原理的解析外,着重的是SPSS统计软件包在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内容包括问卷编码、创建文件与数据处理转换、预试问卷之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以及正式问卷常用的统计方法介绍,包括相关、复选题及卡方检定、平均数的差异检定、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逻辑斯回归分析、区别分析等。 本书以实务应用及使用者界面为导向,对于以SPSS统计软件包来进行量化研究的使用者而言,相信有不少帮助,综括本书的内容,有五大特色:完整的操作步骤与使用程序介绍,研究者只要依书籍步骤,即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操作画面与说明以SPSS14.0中文版窗口界面为主,符合多数研究者的需求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扎根型城镇化 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 隙地 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 地域社会 到 扎根型城镇化 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 地域共同体 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 脉脉温情 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没有哪位当代社会理论家比迈克 费瑟斯通对批判理论、消费文化和后现代领域的研究更出色。 这部当代经典著作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消费文化带入了社会科学理论图景,次系统性和开创性地讨论了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后现代生活方式、全球化多样性等主题,不仅说明了后现代是什么,还展示了它是怎样运作的。作者对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和现状的阐述全面、清晰,任何想更多地了解所处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丰富精确的描述。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生活的意义消逝,网络游戏成瘾,容貌焦虑,房子成为人生的执念 现代人在意义与虚无、功用与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摆,在 躺平 和 内卷 中无限循环。 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进入现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这本书是对现代人生存现状和情感纠结的观察。书中盘点了15 个当下热议的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个体三个角度追溯问题及其根源,把问题置于制度、秩序、文化、传统、习俗的背景下,从社会和时间的长河中去理解其作用机制和原理,梳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作者孟庆延研学社会学多年,在他看来,社会学是克服盲目焦虑的一门学问,每个人都应放下虚幻的、妄自尊大的 自己 ,以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心态去面对周遭与生活。 这本书不提供关于 怎么办 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理解自我、洞察世界的视角。通过剖析现代人的根
本书指导读者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选出合适的研究课题? 如何对文献进行综述?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设计和所用方法交代清楚? 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 如何解释、展示和讨论研究结果? 如何论述研究的意义或启发? 如何打磨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如何制作表格或图像? 如何报告统计发现?如何使用 APA 格式? 如何构思并用图绘制出一个有中介的理论模型? 如何报告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 如何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材料编码?
入选新*读书年度好书、世纪出版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 澎湃、界面文化、凤凰网读书等媒体好评推荐! 小区是中国城市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 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乡镇企业的涌现和农民的流动。从理论预期上二者应与城镇有关,但实际上并未主要发生在城镇,统计数据显示,70%~80%的乡镇企业办在村庄,农民大 多落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 这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作者在1992年至1998年间深入调查了一些典型的超级村庄,包括苏南地区的联村、北村、塘村,广东沿海的丰村,闽南地区的畔村,中西部的贾村、义村等,从单个案例扩展到类型比较,较全面反映了超级村庄的兴起历程及其背后蕴含的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的自有逻辑、适应力和再造力。
《社会的麦当劳化》是乔治 瑞泽尔批判社会学方面的开创性著作,在现代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 麦当劳化 已成为当代社会学的标志性术语和概念之一。 本版是该书的版(第9版),瑞泽尔继续以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为基础,以麦当劳快餐店的诸原则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了当代社会生活过度理性化的表现、后果以及超越的可能性。但是,与以前诸版不同的是,瑞泽尔在本版中将关注目光转向了网络世界。在数字化时代, 麦当劳化 的特征是否依然存在?在网络行为、特别是网络消费行为中,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确定性等麦当劳化的特点是得到了加强还是削弱?这些特征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些都是本书本版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离不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高速城镇化而没产生 贫民窟 ,土地要素以有期限使用权的形式参与市场配置,土地增值通过国家征收来实现 地利共享 等等,无一不显示我国土地制度的优越性。目前《土地管理法》列入修订中,中央安排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同步进行。本书作者团队深入考察了一些地区的改革实践,包括缩小征地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在内的若干改革措施,认为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将会让我国土地制度丧失优势,《土地管理法》需要完善,不必大修大改。
《社区的历程》记述了溪村的汉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过程。 第1章以明代(1368年)为起始点进入数百年来陈氏家族在溪村的发展史。第2章至第5章,记述了明清时期陈氏家族产生、独立、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该家族在内部结构、对外联系、地方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特点。第6章至第7章,记述了民国时期陈氏家族所经历的外来冲击,展现了20世纪初以来形成的社会控制模式进入一度相对独立自主的村落的过程。第8章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文化所经历的改造,阐述了陈氏家族在大社会环境中的遭遇。第9至12章则均与农村经济改革以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家族社区现状有关,意在解说传统复兴的形式、表现与原因。 本书以 社区史的视野 阐述的溪村陈氏家族故事,及其所承载的 地方性知识 ,有助于复原中国这个 复杂社会 的面貌,理解传统与变迁之间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 附近 作为研究框架,通过8个典型案例真实记录进城务工人群的生存现状,穿插以社会学学者的分析与反思,呈现出一幅 悬浮社会 的现实图景。书中的被访者小区保安阿微、菜场商贩红芹姐、水电工人小傅、家政阿姨小萍等人,都是生活在作者 附近 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 身边的陌生人 的缩影。作者认为,关注身边的小世界,关注数量庞大但鲜有发声机会的进城务工人群,关注当下社会中断裂与渴望并存的 悬浮 状态,都是社会学家愿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
社交焦虑日渐加重、不断怀疑人生选择、被迫卷入竞争旋涡、备受心理折磨 这些统统都与收入不平等有关!国际畅销书作者、知名公共卫生专家理查德 威尔金森与凯特 皮克特在作品《收入不平等》中对收入不平等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本书不仅展示了收入不平等和阶级差异造成的社会问题,有力地表明贫富差距越大,人们的生活压力就越大,面临的健康问题就越多,而且更着重探讨了收入不平等对每个人心灵的负面影响。两位作者利用丰富的数据和实证,在分析、详尽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促平等、建设美好社会的切实方案,由此完成了一部关于社会公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及自我提供了重要解方。
本书主要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进行学术阐释,牢牢掌握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 的国际话语权。本书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基本原则,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构成性要素、核心逻辑、世界意义等方面。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该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新现代性逻辑 ,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现代性类型,详细阐发了这一新现代性类型的内在逻辑。此外,该书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比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模式;强调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社会主义意义叙事、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等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三重问题域;论述把牢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话语权的基本思路;等等。
本书叙述风格的优雅、思维的洗练,以及广博的知识涉猎,使这部实验性的民族志成为人类学经典中极具魅力的著作之一。纳文是生活在新几内亚的雅特穆尔人在其青少年成员取得有意义的成就后举行的一种庆贺仪式。作者围绕此一仪式,采用不同的路径加以分析,独创性地将研究者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 社会事实 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