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本书全面调查、记录上海市区及郊区方言,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音档和方言地理等。作者将30年前调查上海地区方言所得材料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调查、记录当代方言,并且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变化以及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上海地区方言的变化现状。书中对全市各地方言内部差异的系统归纳,为了解各种语言的接触、变异提供了生动范例。尤其是作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上海方言老派口音正在萎缩,并逐渐消失,已处于濒危状态,更加凸显了及时加以抢救性的记录与整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书是迄今全面、详赡的描写上海地区方言的著作,它不仅是汉方言学的重要成果,而且对汉语史、社会语言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20世纪四川方音大系》之*部分 岷江地区方音字汇 。收入四川省岷江中游流域的40个汉语方言点,每点收3058字音,成稿约110多万字。每市县(区)选1点,差别明显者增加选点。分布范围以地理位置邻近和方言关系密切,不按照行政区划,主要为岷江流域地区。本书方言点主要是今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雅安市和自贡市等地区的市县,是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次方言区的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
董业明、张雁主编的《枣庄方言研究(共4册)》是山东省内套以地市为范围的方言研究丛书。《枣庄方言志》概括说明枣庄方言基本情况,《枣庄方言语音研究》、《枣庄方言词汇研究》、《枣庄方言语法研究》分别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深入探讨枣庄方言的特点,于是,独具特色的枣庄方言的全貌次完整、细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枣庄方言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当然对研究山东方言乃至北方方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丛书资料翔实、研究深入,内容安排合理。像语音方面的音系、音变、同音字表,词汇方面的4000余条方言词语,语海方面的大量例句,都是很充实、很可贵的资料。除了描写,本丛书还深入挖掘方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通过对语音的共时和历时比较揭示枣庄方言语音的规律性特点,对诃汇进行构词特点的概括
作为吴方言的一个分支,苏州话是典型的吴侬软语。本书以苏州方言为基础,以苏州评弹语言为发音对象,将评弹常用词语汇总,
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研究”的终极成果,成果2012年9月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十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包括闽方言6个福建闽南话;粤方言7个广府话7个潮州闽南话;1个台山话,一个广西容县白话;客家方言1个广东惠阳客话,4个揭阳客话,2个广东梅县客话,是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方言的著作,是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个力作。著作对东南亚华人社区的语言现状作了全面的介绍,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揭示了一直未被详细披露的华人社区汉语方言面貌,尤其注重目前能显示华人方言演变的词汇研究,阐述了脱离祖籍地过百年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中国祖籍地方言的同根同源,与不同
陈晓锦编著的这本《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项目号07BYY017)的终极成果,成果2012年9月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十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包括闽方言6个福建闽南话,7个潮州闽南话;粤方言7个广府话,1个台山话,1个广西容县白话;客家方言1个广东惠阳客话,4个广东揭西客话,2个广东梅县客话,是第一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著作,是第一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个力作。
蛾术丛书拟择取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民国20年刊,1931)、日本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日本天保年间刊,1830—1844),并附录陈玉澍《尔雅释例》(民国十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铅印本,1921),三种汇为一书。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三卷,故宫博物院于1931年影刊,收入天禄琳琅丛书。此本为尔雅郭注 流传之监本,较之古逸丛书影覆宋蜀大字本, 近宋本原貌。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三卷,此本为日本天保年间松崎羽泽石经山房覆刻北宋刊南宋补刊本,松崎氏以室町时翻刻之宋蜀大字本和元明诸本以及段玉裁、阮元、郝懿行等著作相互参证,精加比勘,讹误之处均于原文加一黑点,校正及根据载于书末《校讹》之中。《尔雅释例》五卷,陈玉澍撰,陈氏作此书专释尔雅义例,多所发明。本书将尔雅义例概括为45条,“
闽语闽东区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及其毗邻浙江省的少数县。本书分成描写部分和专题研究部分。描写部分的目的是积累4个闽东区方言即寿宁、福安、屏南和福清方言的系统性语料,提供各点的同音字汇、字音对照(1000个)、词汇对照(600条)以及例句对照(100个)。在描写部分的基础上,本书第3章进行4个专题研究。其中有3个题目与原始闽东区方言音系的构拟直接有关。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本词典465万字,包括上、下两卷,是*部全面反映汉语方言和方言学面貌的大型辞书。主要内容包括:本词典总字数约400万字。3000多条条目。内容涵盖以下三个部分。 (一)汉语方言学部分 参照百科全书体例,以特大条、大条、中条、小条分别列目,以中小条目为主。 (二)汉语方言部分 以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地版的42个方言点为基础,适当增加香港、台北、潮州等几个点,进行各点的扼要介绍和对照列表,从中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轮廓。内容包括:(1)各方言点的概况;(2)各方言点音系;(3)各方言点字音对照表;(4)各方言点词汇语法对照表。 (三)附录及索引部分 附录1 本词典使用国际音标;附录2 汉语方言研究主要文献选录。 索引:本词典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和著作索引。
方言词典以方言调查为本。调查首先是物色发音合作人。发音合作人选择老年中年,也不排斥青年。根据前者确定音系,记录语料;参考后者补充词语,同时说明音系与前者不同处。 调查表有字表与词表两种,前者采用公开出版的《方言调查字表》,后者是专为本计书新编的《方言调查词表》。这两个表里所列的单字与词语,凡是本方言能说的,都尽可能问清楚。这样各地的语料才能对比异同。这些语料不过是分地词典的公约数。各地的编者有充分的篇幅,可以广泛收罗本方言的字音与语彙。 分地方词词典的要求有两项:一是为综合的方言词典准备条件,二是反映本方言的特色。 分地方言词典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体是词典正文,前有引论,后有义类索引与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演变的里程碑。本书首次以42个方言点,包括平话、粤语、闽语、客家话、湘语、官话、桂东北多种土话,及“伢话”、“百姓话”、“土拐话”、“四排话”、“七都话”、“八都话”、“九都话”、瑶族“红瑶平话”、壮族“龙头平话”等诸多汉语方言单字音及词汇的原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1984—2005年广西若干汉语方言的共时概况。揭示广西汉语方言的现状,探究其来源,比较其与母方言、邻方言的异同,对汉语史及移民史研究有着直接的佐证作用。
本书的比例尺为1:1100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比例尺为1:5000万。《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的底图是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S)1:400万的全国地图数据新闻发言人制成的,但各种界线均不作为划界依据,行政区划的准确情况请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标准样图为准。
本书的比例尺为1:1100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比例尺为1:5000万。《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的底图是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S)1:400万的全国地图数据新闻发言人制成的,但各种界线均不作为划界依据,行政区划的准确情况请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标准样图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