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56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的类型学研究》(13BYY008)的结项成果。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过程,因此说话人要想把信息顺利地传递给受话人,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并借助某种特定的形式手段编码。本书在语言共性与类型学视角下,讨论了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编码共性,以及在汉语中的编码特点。 本书的上编是共性研究,主要阐释了信息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常见的编码手段,以及本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下编是个性研究及个案分析,考察了汉语中某些“ 规句”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制约与互动关系,以及由信息结构决定的类型学特点。 本书除了对语言类型学及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外,对汉语教学、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囊括了生成语法研究领域40年的理论发展,不仅详细叙述了早期的规则系统以及中期的原则系统,还对后期的zui简方案有所涉略。全书共有八个部分,包括生成语法学的科学性质及哲学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规则及规则系统、表达式及表达式之间的关系、限制及限制的作用、原则及原则系统、语类的沟通及语类的分解、运算系统及系统的精简等。且附缩略语表、术语英汉对照表、主题和人名索引等,便于学习查找。这部描写生成语法发展历程的著作面世以来,备受好评,被称为zuihao的生成语法学习入门书。
本书部分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语法分析的问题。着重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考察汉语语法。 现代科学很重视高层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低层学科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提倡各学科互相渗透,由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汉语语法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部分说明了对汉语语法的理性认识问题。人们通常在实践中通过试误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 第四部分谈方法和应用。这里谈的不是具体的操作,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之类,而是
全书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西汉动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统计,特别是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引入西汉动词研究,例如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关系语法、层次语法、系统功能语法、配价语法、构式语法等,以说明相关语法现象,进而探讨汉语史中谓语动词的使用和演变规律。这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传统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承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本书是句法像似性的经典著作之一,其目标是挑战任意性的垄断地位。全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结构如同非语言的图示,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原因偏离像似性。像似性与任意性总是不断竞争。语言中的任意性并非源于人类遗传的天性。而是源于经济性、泛化和联想等比较常见的原则。书中内容涉及条件句、并列结构、使役构式、领属的表达、反身和相互代词、动名词短语等众多具体的语法领域。来自116种没有谱系关系的语言里的大量例证显示了不同语言在像似性方面的类型差异。 本书对兴趣在语言与语言交际、语言共性、对比语言学等理论问题以及上述具体的语法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20世纪以来,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但这种转向却停留在对语言的工具性反思层面。本书从语言的生存行为入手,重新探查世界的本体和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既是生态化的,更是生存语义化的;其次,语言的生存语义是以“场”的形式敞开并以“场”的方式发挥功能;其三,以生存语义为内涵充盈形态的场,既可以生境方式也可以死境方式构成人存在敞开的原动力。人们所熟悉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环境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望、真理与价值、自由与伦理、永恒与美等等,无不构成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存语义“场”的具体内容。以生存语义场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将为当代哲学创构新本体论基石,更可能为当代学术打开一扇新窗口,开辟一
该书是一本专业辞典图书,此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该书用语精练,行文流畅,加上作者的准确到位解说,将文学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即使讲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文字也非常通俗,在确保学术性,给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在本书中,廖炳惠教授对文化与批评研究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200个词汇进行了界定和解说。他深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发展、流变,概括了相应历史时期主要理论家对它们的论述,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研究趋势,去演绎它们的理论与实践途径。廖炳惠教授在本书中对每一关键词所勾勒的发展轨迹,所筛选的精当的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改善术语理解状况提供极富意义的帮助。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内容简介:不仅对人类和历史文明影响巨大,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它指示人应当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但因其篇幅巨大(66卷),一般人在借鉴学习时不容易把握重点,在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常不知所措。真应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语。其实,里的很多箴言警句简明有力,用不着太多人意的解释,许多经文历来令人喜爱,称为“金句”,值得珍藏在心,回味默想,受益终生,是人生真正的财富。甚至一节经文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终生受用不尽。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把基督徒喜欢和熟悉的金句,按系统和专题加以编选,汇集成书,共分7大方面,52个专题,500句金句,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目了然,方便大家熟读咏诵,并在生活中遵行。
本书以湘西苗语矮寨土语(以下简称“矮寨苗语”)为研究对象,以参考语法为理论指导,借助自己对母语的语感和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10余万字的语料,对矮寨苗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全书共分为九章。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苗语和苗语系属”以及“矮寨镇的苗族及其语言生活”。第二章“苗语语法研究之概况”,对苗语语法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章描写矮寨苗语的音系。第四章至第九章描写分析了矮寨苗语的词法、句法以及句类。 本书既力求做到不遗漏重要的语法事实,对语法事实进行全面描写,又能够针对有特点的语法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在语法描写的性和微观性上比前人有所提高。
《语用学纵横》汇集了30多位年轻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语用学纵横》共分16章,其内容覆盖了语用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一些新的进展。书中对语用学的发展、语用意义的理论、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将会从中获得很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