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初版于1997年,因其简明实用,十几年来广受欢迎和好评。本次修订,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适当调整,以使教材更加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本教材旨在让学习者获得必要、基础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以帮助学习者发现和纠正表达中不合语法规范之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书不仅简明易教,而且实用易学;用例多而精当,练习多且安排合理,确实是简明实用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
十年探索,一鳞一爪的发现都是辛勤挖掘语料的结果。这些发现经过反复的验证综合,串连成片,才形成对汉语结构的新认识。这是一项集体的创造性的工程。本书作者是这项工程的积极参加者,是一位勤于挖掘敏于思考的战士,对集体事业作出不少贡献。《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是他从理论方法的高度回顾总结十年历程的力作。书中用丰富的材料、明白的说理一步一步论证了中国语法学界在探索攀登中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这些成就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在教学和科研中反复掂量、咀嚼过的,由他来组织和表述,不但势如破竹。而且准确真切,自然非常合适。这是一本八十年代中国的语法史,也是了解中国语法研究的现状的可靠读物。
系统性。本教程系统地讲解了汉语语法的词法与句法,全书分4章讲词法,6章讲句法,3章讲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全书以核心(head)为纲,在绪论中指明核心决定着结构体的类别和与之共现的成分,其他各章围绕着核心的作用展开。比如说章以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为例展示核心决定复合词的类别;第二章以把字句、状态补语为例展示功能核心的选择作用,并讲解了“功能范畴假设”和限制嫁接方向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随后各章就根据这两条假设讲解动词短语、句子、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并列短语、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并以此反哺构词法。 学术性。本教程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也适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材宜强调学术性。比如说两个语言
新疆有十三个世居的操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其中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占多数。但目前尚没有一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难点的教学专著。本书试图以维、哈族汉语教学的难点为纲,以学生的偏误为切入点,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维、哈族汉语教学难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够切实地帮助基层汉语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为培养汉语教师提供一部实用的教材。
本书是在十多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古代语法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部门。本书所述古代的语法分析,大致可以说皆为作者所读到的古籍,包括汉文佛典中,发现、挖掘、事理而成的。本书重在列举古人语法分析的事实,也就是摆“散钱”;至于几个分期以及论述的某些观点,不过是“钱串子”。笔者不考虑“钱串子”是否有价值,只是想将这些“散钱”送给语言学界以及广大读者。探索问题、立论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则,行文考虑到篇幅,又据“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 本书是一部以我国古代语法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历程,适合语言
这本集子汇集了作者多年编纂字典的经验和教训,其间酸甜苦辣,不是参加过辞书编纂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作者愿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让广大的读者看到当时作者们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工作的。也可以看到当字典编成,得到成功的喜悦。 这是一本关于辞书学文章的文集。我国的辞书编纂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前代学者在辞书编纂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本论文集的部分选录有关《汉语大字典》编纂问题的文章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文集第二部分是有关辞书史;第三部分是两篇有关音韵学的,是读书笔记,也是为字典审音收集材料写的;第四部分三篇文章它们是作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当时几个语文刊物《中国语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上面发表的文章。
时枝诚记是日本二十世纪伟大的语言学家,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日本语言学界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了时枝诚记语法理论的理论根源、哲学基础,以及重要影响等。指出时枝诚记提出的语言过程说的独到之处,并进行了批判性的说明。作者许宗华是我国日语学界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书是在他的博士后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开创性专著。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学术专著。它以古汉语词汇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现代词汇学理论为指导,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我国丰富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语法学的关系,特别是与训话学的关系,总结古汉语词汇的词义、结构等演变发展的普遍规律及演进途径,为建立古代汉语词汇学体系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