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万物,一切从天而来,接着是山、川、水、火、气相应而生。高山沟通天地,土地生养五谷,大火烹煮食物,雨水滋润万物。 甲骨文既然以 一 代表天、地,很自然地就以 丨 来代表垂直高耸。*章所介绍的就是沟通天地的高耸之物。第二、三章介绍的是与从土地向上发展相关的汉字。与土地和祖先相关的汉字都以 丄 (上)为中心衍变,土地生养五谷菜蔬,祖先繁衍出子子孙孙,都具有从根基往上不断发展的意义。人的日常生活总离不开水火。第四、五章罗列了有关水、火的汉字,透过这些古文图像,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利用火烹煮食物、利用水灌溉良田;从有关炽烈焚烧、洪水泛滥的汉字中,窥知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 本书以 丨 为基,串联与人类生息繁衍密不可分的自然万物,整理了将近600个与土地、山丘、水火相关的汉字,详细解释这些
《匡谬正俗》是《四库全书总目》小学类训诂之属所收的唐代著作独篇,是颜师古《汉书注》外的又一代表作,全书八卷,182条,前四卷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考证极为精密。古人考辨小学之书,大多失传,除颜师古祖父颜之推《颜氏家训》的《音辞》《书证》两篇外,时间之早当属本书,唐人已绝重之,后世更是训诂家之书。 严旭博士对传世《匡谬正俗》9种主要版本作了详细的校勘,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罗列异同,判别是非优劣,对相关之序跋亦并蒐罗,附录于后。 《匡谬正俗疏证》对全书182条逐条作了校勘注释,疏通考证,阐明颜氏之学,也考辨了语言文字学的许多重要问题。疏证者综合百年来六朝三唐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字音、字义、俗语的研究成果,对颜师古所谓之谬之俗的缘由,作了爬梳;并运用内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
《订正六书通》仿照《金石韵府》的体例,以《洪武正韵》统字。每一字楷书上列俗体字,下列《说文》中的小篆及反切,《说文》以大徐本《说文》为主。凡是《说文》中的部首字,均标明 建首 二字,然后列古文﹑籀文﹑钟鼎彝器以及秦汉公私印章。凡是《说文》所无者,均注明出处,自为注解,并引经史加以证明。此书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字的不同形体,闵氏《凡例》说: 灼然乖悖者,芟之稍涉疑似,安知古人之不出于疑似也,现当并存以俟千古。 凡是一笔一划不同者并录,保存了大量的字体。特别是其书引用的古器物和秦汉印章,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体字,能够为我们的古文字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订正六书通》本身就是为了保存字体,也是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及书法篆刻的工具书。
《翻译方法论(修订本)》是《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的*修订本,作者充分吸收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反馈意见,并将学界新成果融入其中。《翻译方法论(修订本)》主要围绕一线译者、习译者及爱好者,为其展示 如何翻译 的规律与系统方法,也为研究者提供批评与完善的对象。修订本分为概说、规律、全译和变译4篇,重新厘定了 翻译 的内涵,优化了篇章结构,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
《识字的用途》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集中解读了工人阶级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刻画与勾勒了20世纪前半叶英国的社会与文化,尤其是工人阶级文化的巨大变迁,试图证明二战前的英国工人阶级社区是具有传统的有机社会的色彩的,其中有一种典型的工人阶级的 十分丰富多彩的生活 (the full rich life)。大众娱乐的形式以及邻里和家庭关系的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的公共价值和私人实践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 1957年,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出版。该书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性文本。此后,霍加特便成为英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他的作品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学科与社会界线,提出了包括文学、大众文化和公共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主题。霍加特的著作和文章体现了他对于规范性问题和公共话语始终如一的广泛参
你在写什么?你为谁而写?更重要的是——你为何要写?要想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你不仅要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学会有效地运用语言。本书旨在指导读者更好地将批判性与创造性结合,掌握独立思考能力,*而写出深刻、引人入胜的论文。 本书前半部分系统梳理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简史,随后提供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接着,本书探讨了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结合的必要性及其在学术写作中的运用。*后,本书在后半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每个章节在讲述理论的同时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与活动,它们有助于读者实践新的技能、巩固已有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本书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众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训练。对于想要打磨自己批判性分析和沟通技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本书提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苏珊 佩特丽莉伦理符号学研究译著。本书围绕三大主要的主题展开,即作为伦理符号学的符号学,作为倾听艺术的语言哲学,以及作为符号科学或符号学组成部分的语言学论辩,力图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待符号学和语言学,阐述符号科学自语言学到生物符号学的*发展情况。该书内容属创新之作,融语言哲学、结构符号学、行为符号学、翻译研究、文论、语言学、话语分析等于一体,适合语言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翻译学、文论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暂无内容简介。。。。。。
王宏志主编的《翻译史研究(2016)》探讨了近代史上翻译家、翻译事件中的翻译问题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关系,也讨论了近代史上的汉学家对中文海外传播的探索,对历史文本中的译词比较亦有关注。本书文字流畅,内容丰富,体例清晰,论证严谨,对翻译学、近代史研究人员有一定参考和启发作用。
当今,博物馆逐渐成为了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甚至是治疗和思考的场所。本书重点关注博物馆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进而从认知与传播、阐释与理解、反馈与评估三方面切入,探索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过程当中,成为博物馆合作者、积极发言行动者的新思维模式。本书作者均为博物馆资深人士,如扎哈娃?朵玲(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学会高级研究员)、日米尔?科努普(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教授)、苏珊?麦克劳德(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系主任)、科姆?莱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等。
论文写作是教育界面临的痛点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一方面,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思维培养,但是我国的gao等教育更侧重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而规范的写作课程教学,部分gao校开设的写作课直接采用导师指导的实践课型导致教学过程不够科学化、体系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将微信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中关于论文写作的13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分为写作意识篇、师生互动篇、问题意识篇、文献使用篇和写作流程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惠及更多的师生。
本书以逻辑与文化、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思维、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是与 to be 、不的含义、中国语言与非形式逻辑、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述、中国逻辑理论与思想、论逻辑的个性、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等方面,从而提出逻辑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力求能够对中国古代的逻辑论和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作者在海外档案馆深入挖掘了一批未被历史学者使用过的关于马礼逊生平、词典编纂以及出版的原始文献,勾勒出词典作者的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背景过程及出版的历史。为了以古鉴今,本书解析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词典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特征,结合汉字、汉语文化译义等方面的翻译实践,以具体个案来指导21世纪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编纂。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
《双语和多语现象研究方法指南》是一部专门讲述研究方法的书,它不仅介绍方法还介绍怎样发表研究成果,本领域有哪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这对于初涉本领域的研究者是实用的、有帮助的,它使读者的双语(多语)研究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自一出版它就长售不衰,成为学术畅销书,至今已重印十几次。该书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作者,英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士,这些都是世界上研究双语(多语)的重要国家,这些国家专攻双语研究的专家齐集一书,是该书质量的保证。该书从多学科介绍研究方法。双语(多语)研究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神经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等都可融于其中,本书的多位作者都是不同学科的专家,他们从自己的专长入手研究双语、多语现象。因而若
《中国学生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阅读中词汇推理加工过程,探究词汇推理加工过程影响因素,并考察了跨语言视角下词汇推理加工的一些关键问题,揭示了语言学习者汉英、汉英日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和发展模式,并建构语言学习者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理论模型,对揭示语篇理解与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词汇推理研究提供实证资料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并为词汇推理以及语篇阅读推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学生跨语言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研究》分为四部分,首先对语篇阅读推理与词汇推理理论、词汇推理加工跨语言问题与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方法加以论述,共有五章。第二部分为词汇推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汇报针对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推理加工过程的主要读者因素和语篇因素开展
该部专著主要研究的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知识归属语句的语境敏感性现象,集中考察了刻画知识归属语句语境敏感性现象的语言哲学模型,在当前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下,澄清了心理学、实践代价或者成本、知识归属的直觉判定等因素对于认知场景的刻画以及相关知识归属判定的影响机制,揭示出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相关现象的哲学层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澄清了针对知识归属现象的种种理论误解,进而有效地展示了影响知识归属语句判定的诸多要素与语境敏感性现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理论关联与概念差异。在此基础上,《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进一步评估了关于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主张及其相关语言哲学理论在当代知识论传统问题研究上的效用,结合知识的怀疑论、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问题,评估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理论所带来的理论后承
本书收录 27 篇国内最xin的计量语言学实证研究成果,均为shou 次公开发表。这些研究从词汇与句法两个方面入手,使用新闻、小说、诗歌、歌词的原文与翻译文本、中介语文本等自建语料库,以及多个大型开放语料库,对语言单位分布、语体、翻译、计量风格学、数字人文、句法特征、句法复杂性、习得与认知、句法树库资源建设、语言类型学、语言网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本书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源丰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计量语言学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在国际(计量)语言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国内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
《法语在英格兰的六百年史(1000 1600)》是一部语言教学史,同时也细致描述了公元1000年1600年间法语和英语的语言关系史。全书共七章,分五个阶段对法语在英格兰的使用状况做了论述。每个阶段均论述了法语在英格兰的地位、说法语的人群、法语的教学三个主题,围绕语言政策、语言与社会、语言教学方法等领域展开,同时涉及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思潮、媒介技术革新等影响因素。
语言学是一门田野科学,田野调查是语言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研究工作离开田野就不扎实。本书所说的田野是广义的田野,既包括实地的语言学田野,也包括非实地的跟具体语言材料打交道的田野。 全书分为情、事、理、趣四个部分,时间上主要讲述建国以来的,空间和地域上以国内学者讲述国内田野故事为主,也包括兼及少量国外学者来国内调查的和国内学者去国外调查的故事。文章均来自语言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语言学者,通过讲述他们在语言学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一个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小故事,给那些往日显得枯燥艰深的语言学规律和原理加上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深厚人文关怀的注脚,体现了语言学者的文趣、情感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