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2000 202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34部西方博物馆研究领域著作,为读者呈现博物馆研究进入21世纪后的多重角色、多维面向,囊括学界最新进展与前沿议题。31位文博领域青年学者以书评形式,全景介绍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深度阐述相关作品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新时代博物馆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博物馆世界在过去20年间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批判反思,将成为国内博物馆界特色发展的有益补充。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是由国家文物局编著并公开出版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基于2024年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全面呈现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
博物馆学和人类学、考古学一样,都是西方舶来品,而我国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却处于相对滞后的尴尬境地,甚至于很多学者都不认同博物馆学是一门学科。 博物馆伦理与博物馆定义被认为是国际博协的基石。近年来, 伦理 一词被写入博物馆新定义中,博物馆从业人员、博物馆活动参与者日益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该套译丛传达出一种对21世纪博物馆伦理的深刻认知,力图探明博物馆伦理与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力量之间的关系。 《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是博物馆实践工作中伦理相关问题的操作指南。在阐明博物馆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同时,本书解决了几个关键争议,并纠正了一些关于博物馆伦理的普遍误解。
本书系统梳理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的建设现状与趋势,并就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全书遵循蓝皮书体例,分为 综述 、 专题 及 案例 三大篇章,深入剖析博物馆的管理、展示、教育等关键环节,同时精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等机构的优秀实践案例,旨在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并为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暂无内容简介。。。。。。
《拾得集》是冯远先生近年来出版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和报刊杂志的文论、评述和研究类文章,既有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宏观思考,也有个人艺术创作研究的一些感悟。冯远通过绘画作品去表现时代,验证艺术当随时代、创意时代、从而时代,进而去印证关于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观点,以及当代中华文化艺术如何在世界文明演进中占有越来越受尊敬的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