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 《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永久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
《高郵王氏遗书》,上虞羅振玉辑印。公元1922年,羅振玉從江姓手中購得高郵王氏父子未刊丛稿一箱,其中的写定稿,经整理篇次,于1-25年排印出版,即《高邮王氏父遗书》。 《遗书》按内容和文同体分类,大致可从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高邮王氏的家状志传。即《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六卷;第二部分是王念孙的学术著作三种,即《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八篇,《毛诗群经朾辞古韵谱》二卷;第三部分是高邮王氏祖孙三代(安国、念孙、引之)的遣文,即《王文肃公遗文》一卷,《王石臞先生遗文》四卷并《丁亥计钞》一卷,《王文简公文集》四卷并附録一卷。全书总计二十八卷(篇)。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则於作文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人称宗圣。《曾子辑校》是对曾子言行事迹相关材料的辑录、点校和注释。全书分《曾子十篇》、《曾子全书》、《曾子补遗》和附录四部分。其中,《曾子十篇》为汉代戴德所辑,收录于《大戴礼记》;《曾子全书》为南宋汪晫辑录,收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收文两篇,外篇收文十篇,共收文十二篇;《曾子补遗》则为整理者新辑,材料来源主要是历代经、史、子相关文献;附录部分主要收录相关序跋、考证等,共分六篇。
《王澧华评点曾国藩批牍》选取了“团练”、“治军”、“战守”、“招募与招降”、“哗饷与镇抚”、“救灾与善后”、“行政”、“审案”与“洋务”9个专题,从曾国藩现存的1137篇批示中,选录163篇。每一类先有短文介绍,每一篇先作叙述,理清背景和事实,然后着重点评曾国藩批示的用意、特点与风格。所选批示的对象,有省级文职高官布政使以至道台、太守与县令、县丞,有省级武职高官提督以至总兵、副将与参将、游击,也有平民百姓、讼棍地痞;有不服在籍侍郎指派的家乡父母官,有看当朝元老脸色行事的官场老油条,也有劳苦功高的多年老部下;有的是军纪督察,有的是官风纠察,有的是官德教导,有的是军务指示,更有税务征收、漕粮催缴以及洋务交涉、教案处置与海防筹划。这里有故事,有人物,有经验体会,也有失误与不足,还有形形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