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全书三百卷,著录了从汉至清初一千多年间,所有有关儒家经典的注释和研究等著作。全书除十三经分别立目外,还设有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板、著录、通说等专目。对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籍的注释、研究和发挥,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清初大学者朱彝尊,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所撰《经义考》,共三百卷,将其所见闻的历代诸儒说经之书,无论其是存是佚,均将其书名分类列出,并尽可能提供该书的内容、作者、版本,乃至书讯的来源等资讯,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至今仍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不论收书的内容、图书的来源、图书的分类标准、各自的“总目”和“提要”,以及编纂者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均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四库全书荟要》在1949年后一直藏在台湾,大陆学者一般不易见到。另外该书没有独立的总目和提要,所以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它。南京师范大学的江庆柏先生长期从事清代文献研究,他在教学之余,带领学生把每一部书前面的提要汇集起来,编为一集,详加校点。另外,为了方便研究者使用,他又拿《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进行比较,制作了四种对照表。从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的变化。
清代中葉以后,《说文》之学大兴。严可均的《说文校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都是一时名著。在这些大家之外,诸如钮树玉、王煦、王玉树等人的著作中,也不乏说解文字的精义。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就是在这些著作的基礎上加以去取著成的。 王筠本来想就严、段、桂三家的著作,“或增或删或改”,“不加疏解”,著成一书,“以便初学诵习”。后来,他在朋友的从恿下改变了打算,改而撷取前列诸书的精华,“博观约取”,间下已意,以成一家之言。这样,“阅月二十而毕”,撰成了《说文解字句读》一二十卷。古人在读书时,往往加以圈点标识,谓之“句读”,认为这是读书的基本功。王筠把自已注释《说文》的著作叫做“句读”,是自谦其书只是读《说文》的基本入门书。但是由
释名,是一部解释词义、探寻事物得名由来的专书。作者为东汉人刘熙。熙字成国,北海人。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是校勘、注释释名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先是乾隆时的学者兼大吏毕沅广校群书,作成释名疏证及补遗和续释名;著名校书家顾广圻也为长洲吴氏作一校本。王先谦等人在此基础上,又参酌甄録成蓉镜、吴翊寅、孙诒让等人的校勘成果,续注补校,萃成本书。书成之后,又得到胡玉缙、许克勤二人的校语,王氏为作补附一卷,缀于书后。这次点校本书,以清 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王氏原刻本为底本,由祝敏彻先生为之断句并加注新式标点,孙玉文先生编制索引;编辑部又做了核校加工,补制了四角号码索引。 本书为竖体繁体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编辑、注释、注音时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注释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有助于读者认识经典全貌。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论说中国小学(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史的专题著作。全书以“绪论”形式阐述了“小学”涵义的演变、小学传统的特点及小学历史的分期后,分章论说了自周秦至清末时期,小学的发端、创立、发展、转折及终结的历史;对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在小学发展史上单有成就和影响的学者,均作了必要的介绍和阐说;对小学研究的成果,作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
《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的学者许慎编着的。许慎,字叔重,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万岁里人。大约生于明帝朝,死于桓帝时,活了八十多岁。 许慎撰《说文解字》大约始于永元八年(九六年),成书于永元十二年(一○○年),到安帝建光元年(一二一年)许慎病中,才让他的儿子许冲献给朝廷。其间共历二十二年,可见用力之久,研究之深。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完整的系统的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说文解字》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把汉字分列540个部首,加以编排,首创了部首分类编排法。把字按部首分类编排,对研究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对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同时部首分类编排法对我国字典发展影响极大。《说文解字》是学习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和古音字学的重要工具书。 许慎《说文解字》,分十四篇,又叙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在编辑、注释、注音时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注释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有助于读者认识经典全貌。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本版的修订,以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方针,根据本书的性质、任务,删去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增补一些比较常见的词目,并删去少数不成词或过于冷僻的词目,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字母,并加注广韻的反切,标出声紐。广韻不收的字,采用集韻或其它韻书、字书的反切。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封书證文字都作了复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由于魏晋以来篆隶之变、方音之异,和异体字、俗体字层出,及古籍辗转传写而致讹谬,阅读古书时识字读音困难,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义的字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正适应这一需要。 《经典释文》成书以后影响至巨。然历千百年之传写刊刻,歧异迭出。今人黄焯有感于此,爰对其进行详细校勘。黄焯,字耀先,又字迪之,系黄侃先生从侄、弟子,湖北蕲春人。黄焯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将历代名家如何煌、王筠、惠栋、臧镛堂、戴震、卢文弨、顾广圻、孙星衍、黄丕烈、阮元等校语及近现代学者如黄侃、吴承仕等之笺识并自己近五十年之研治所得,汇集而成《经典释文汇校》一书。 《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
中国具有近三千年的学术传统,历朝历代产生过众多的学术思想、著作、流派和人物,都需要继承、流传并评论,以赋予其新的意义。黄侃是说文解字研究工作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他从字的发生和字的使用两个层面理清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使静态的文字的贮存和动态的文字的使用相结合,为字词关系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本书正是着眼于黄侃字词关系研究中所蕴涵的学理方法和材料价值,以《黄侃手批说文解字》的原始批语为主要材料,结合黄侃的有关论述,全面研究黄侃论及的字词关系,相信本书会对造字理论、用字理论和汉字学习规范均有促进作用。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现在流行的《说文解字》本为宋徐铉奉敕整理的,段玉裁据以作《说文解字注》。上世纪初黎昌庶、罗振玉影印日本所藏唐写本《玉篇》残卷,其间存有许多引自许慎《说文》作者顾野王,去东汉不远,较徐铉早四百年,《玉篇》当更多保留了许慎《说文》之原貌。现作者据以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残存部首逐字比勘,订谬校讹,辨明缺衍,力求还东汉许慎时代《说文解字》原貌。这一整理工作对古文字研究意义重大,即便是今天修订字书也有供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