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三十卷,後漢許愼撰。慣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 縣東》人。由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汶長,人為太尉南閤祭酒。嘗從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時人為之語日“五經無雙許叔重”。所著除說文解字外,尚有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等書,今昔散逸。 許愼作說文解字,創稿於和帝永元十年(公元100),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二二)九月病中,始遺其子沖進上。從創稿至後寫,定歷時二十二年,為生平經心用意之作。成書之後,經過數百年之展轉傳寫,又經唐朝李陽冰之竄改,以致錯誤遺脫,違失本貝。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命徐鉉等校定付國子監雕板,始得流傳於世。徐鉉弟錯亦攻說文之學,作說文繫傳。故世稱鉉所校定者為大徐本,繫傳为小徐本。
本书以“训诂学原理”、“训诂的方法与原则”和“训诂学的应用”为纲来建构全书的结构体系,深入阐释了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梳理了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等三大训诂体式的源流,并重点评介了其中的部分训诂要籍;介绍了训诂的方式和术语;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训诂方法的原理和训诂原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本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诸如在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以及训诂学的界说等方面,本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在“训诂学的内容”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仅限于“解释语言”,而本书新增了阐释义理、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侗承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文专用工具书。2009年作为重点图书列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 为了把这部字典编好,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作者沟通,与各类相关的辞书核对,体例统一等。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为此作了反复的修订,开了远古文字拼音索引和排序编典的先河,从而使这部字典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这部字典完成以后,项目组又对全部索引与正文进行了逐一核查,为把好质量关提供了保障。 经过项目组与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本《甲骨文字典》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尽管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工作,但仍不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
本书主要内容取自阳光卫视《说文解字》栏目,每个字的讲解都有“起承转合”四个模块。起,主要是讲说解这个汉字的缘起,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承,主要是讲一个汉字形体及意义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转,则是讲述与这个字有关的故事,从基本义转到引申义,甚至人生哲理;合,联系当下实际,突出这个字的现实意义。本书图文并茂,附有栏目dvd光盘。
本书参照《蒙古字韵》(一三零八年)等八思巴汉语资料,分析《古今韵会举要》(以下简称《韵会》,一二九七年)的语音系统,根据《韵会》音系提供的内证,证明《韵会》是一部熔等韵与当时的实际语音为一炉的修定本《礼部韵略》。《韵会》的编纂,代表了宋元语音学研究的水准。 《韵会》荟萃了对于它来说是“古韵”的中古韵与与它产生时代相近的诸方语音的“今韵”,其音系反映的语音格局,是既复杂又不同于以往或者同时的任何一种韵书的。《韵会》音系形成的背景,乃是作为汉语中古语音代表的《切韵》(六零一年)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再现。《切韵》的语音,是魏晋至隋即所谓汉语中古音时期的标准语音的代表,而《韵会》的语音,则很可能是近古时期很接近南宋都城临安音的当时闽、浙、赣交界区域的通语。本书认为,《韵会》在语音
《经学历史》是皮锡瑞较有影响的经学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的部经学史专著。《经学历史》刊刻于1907年,1928年经周予同先生的点校,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学基本丛书出版了《经学历史》。此后,该书一直被当作经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但学界对于该书在编纂方面的优劣,诸如编纂体例、史料运用的得失以及影响少有分析。以下,本文力图在这一方面作一勾勒,以尝试对《经学历史》研究的另一个侧面略加探讨。 (一) 作为中国的部经学史,《经学历史》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它的会通性,这里的“通”,包括时间跨度、内容的广度,同时也指皮氏写作思想的一致性。 众所周知,经学在传统社会中始终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中枢地位,因此,在传统社会中经学一直受到各阶层的重视。《史记》中首列《儒林传》,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经学史;班固《汉书
本书收录的是晚清政界、学界、工商界重要人物张之洞致其同乡、“清流”干将张佩纶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图片展示原件,配有释文和笺注,内容主要为两人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以及筹商修建畿辅先哲祠和编纂《畿辅先哲录》等事,反映了二张当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年二张及京官们在公事之余的日常活动状况。这批手札由可居室主人王贵忱先生收藏,均未见《张文襄公全集》及河北版、湖北版《张之洞全集》著录,笺纸精美考究,弥足珍贵。
本书是华东师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 )的遗著,是作者晚年对汉语文言语法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共十五章:一,绪论;二,句法概说;三,词法概说;四,主语、谓语;五,宾语、补语;六,定语、状语;七,名词及其附类;八,表词和表词结构;九,副词;十,数量词;十一,代词;十二,介系词;十三,助词、感叹词;十四,复句;十五,省略。作者建立的文言语法体系严密,阐述简明扼要;对传统的和通行的各种语法理论,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并辅以大量文言例句,使初学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文言特有的语法规律,对古汉语语法研究者也有独特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