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是『明眼人』窥见『各地方分化发展之迹』的『凭借』。地方志作为记录一地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保存历史记忆的重任,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地情教育、对外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资政、存史、教化』的独特作用。
梁啟超曾經說過,中國『古之史,實為方志气方志是『明眼人』窺見『各地方分化發展之迹』的『憑借』。地方志作為記錄一地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載體,擔負着傳承歷史文明、保存歷史記憶的重任,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規律提供了重要依據,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地情教育、對外交流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着『資政、存史、教化』的獨特作用。
《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是作者和张涌泉、黄征两同志共同承担的一个项目,由张、黄两同志首先将选取作底本的原本从《敦煌宝藏》中根据照片迻录下来,然后再用另外同卷的异本分别作出校记,再由作者加以录总并依据过去阅读所得的校订加以校录。所以如此做法,主要是想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本子的原貌,而从校记中可以看到另一些本子的原貌。由于校本持久,繁琐异常,事实上有很多意义不明显的校记。虽然如此,我们还是采用现在这种形式,以供研究者参考。至于校改文字方面,则全是我们在研读时所发现的原卷脱误。这当然不免吸收一些研究者的成果,但由于注文的累赘,也无法一一交代,只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弘一法师编著的《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本书正文撰于光绪己卯秋日,将脱稿,视砚友退补。先生荫桥陈子携去,欲为注释,但有不甚解者。庚辰夏归笈,不意中塗变作,以斥英法二教,几成奏案。幸恩师孝廉方正允菴戚公、执友举人冠廷王君协力维持,并市井旧谊于中排难,其纷始解。辛巳初夏,萱慈病褥;季夏,恩师亦为卧塌,熺心悬两地,侍亲不能顾师,而著作之志倐然挥去。
大觉能仁。成道十日。即说华严。以众生住地烦恼。为诸佛不动智。如将宝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能谛信。当时声闻在坐。不见不闻。然而后拈华。则金色头陀。独得别传之嘱。庆喜继之。为西天二祖。虽登位于刹竿倒却之时。而发悟在击钟验常之际。则楞严一经。又宗门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长。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适届示生之期。甘露降于丛竹。今释受而伏读。青莲发笔端之瑞。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迹皆刬。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迥绝者。彼皆悟门各得然。而见量未忘。往往以词害志。执药成病。原其所由。不过能推非心离尘有性而已。夫能推是妄离尘无体。此如来语也。如来不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耶。真觉无功。根尘何咎。极其转名不转体之致。未能迷悟
《静安八咏》,元释寿宁编。其所居处名迹有七:曰赤乌碑、曰陈桧、曰虾子潭、曰讲经台、曰沪渎垒、曰涌泉、曰芦子渡。寿宁又手植桧竹桐柏,积十年而参天。自号曰绿云洞,以续古迹为八,因作《静安八咏》。并汇诸家之作,请序于会稽杨维桢。卷首有吴兴钱鼐所作事迹述一篇,后嘉靖中邑人伊府纪善张抑及其兄参议纮重校刊之,末载纮八咏诗。值此静安寺建寺800周年之际,特选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静安八咏》复原出版,以为纪念。
《慈悲水忏法》三卷,为明正统元年阮普兴泥金写本,3册。唐知玄撰。明释若讷修治辑。经折装。书匡高19厘米,宽 8.3厘米;开本高25厘米,宽8.3厘米。半页五行,行十五字,小字六行二十字,白口,无鱼尾,上下双边。三卷为足本,湛蓝色的磁青纸,楷书。韦驮,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被安置于寺院中。其塑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卷前有明释若讷修治《慈悲水懴法》缘起和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三幅扉画,卷末有韦驮扉画一幅。卷下末有牌记,注有 奉佛弟子阮普兴,舍财书写此経,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同縁种智。正统元年
本书分上下二卷,上卷为人事占,共69占;下卷为占地理占及奇门射覆秘旨,共77占。因龙伏山人在世时,即以上下卷分传诸弟子,故当世并无人得传全书。此版本为龙伏山人家传定稿本,不仅使当世学者得窥全豹,更一扫世传本的诸多谬误与脱漏,有着重要的收藏研究价值与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全书共四函三十二册,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一——二十三册,为原经加题解、注释、译文,以便读者读懂原典,把握义理; 第二部分:二十四——三十册,为原经部分,方便读者诵念经文,一气呵成; 第三部分:三十一——三十二册,为空白册,供读者抄写经文之用。 此三部分体现了阅读、诵念、抄写三大功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设施”。
《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是佛经中流行最广的一部,也是禅宗藉以弘扬的主要经典。禅宗自梁代南天竺菩提达磨在嵩山少林寺开创,始奉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为印证,传法慧可、僧璨,至隋唐之交’四祖道信参以般若法门,已稍变其体。继而五祖弘忍聚徒授课,径以《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为主,常劝僧俗持诵。唐咸亨年,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因鬻柴弃学,不识一字,由闻诵《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感悟,远投弘忍门下,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揭心性,见地超羣,得弘忍赏识,传授法衣,后遂焉禅宗「六祖」。慧能更推重《明永乐内府刻本金刚经集注(套装共2册)》,提倡顿悟,不专坐禅,顺应了当时特定条件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 百喻 ,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