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十六卷,晋郭象注,宋林希逸口义,刘辰翁点校,明王世贞评点,陈仁锡批注及诸名家评释。明吴兴凌君实刻五色套印本。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书眉上刻评注。书前有徐常吉、冯梦祯、沈汝绅序及郭象原序,后附庄子列传。 《南华经》即《庄子》, 南华经 一名是唐玄宗提倡道教时给加上以示尊崇,故宋、明所刊《庄子》多题为《南华经》。《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屡经后人损益,直到西晋初年郭象整理之后,方厘为定本。故陆德明《经典释文》里谈到 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 , 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 。唐以后流传的《庄子》就是经郭象注释、整理的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的本子。 到了宋、明两代,又出现不少新的《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0夹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本经为元代沈氏经籍铺刊本,半叶5行,行14字,入国家古籍善本珍贵名录。经中一愿一图,或一愿多图,卷首有说法图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梁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 一心 、 二门 、 三大 、 四信 、 五行 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本书由著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师先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基本信息 书名: 坛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 译者:尚荣 开本: *: 16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3-04-01 书号: 978710109209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中国佛教注重 妙有 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 唯心 倾向推到极致,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 顿悟成佛 。本书由尚荣编著。
大觉能仁。成道十日。即说华严。以众生住地烦恼。为诸佛不动智。如将宝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能谛信。当时声闻在坐。不见不闻。然而后拈华。则金色头陀。独得别传之嘱。庆喜继之。为西天二祖。虽登位于刹竿倒却之时。而发悟在击钟验常之际。则楞严一经。又宗门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长。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适届示生之期。甘露降于丛竹。今释受而伏读。青莲发笔端之瑞。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迹皆刬。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迥绝者。彼皆悟门各得然。而见量未忘。往往以词害志。执药成病。原其所由。不过能推非心离尘有性而已。夫能推是妄离尘无体。此如来语也。如来不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耶。真觉无功。根尘何咎。极其转名不转体之致。未能迷悟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
白话佛经系列。
《佛祖统纪校注(套装全3册)》把纪传体、编年体成功地融于一炉,还采用了宋代袁枢新创的纪事本末体这一修史法撰写《历代会要志》,将佛教的制度及历代兴废故实逐项详述,以补救纪传、编年二体的不足。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论,宣扬“明心见性”,主张舍弃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云南鸡足山,襟带四县(大理、邓川、宾川、永北),形如鸡足 ,天然雄峻幽深,久已名闻海内外。三千年来,虽经名人硕士、高僧胜侣,游览吟咏,篇什流传,而记载阙如,后世无征,识者憾焉。前明江阴徐霞客,有志篡辑志书,仅成初稿四卷,因病中辍。大错和尚因而成之,得志八卷,并为指掌图以资导引。不佞曾于董鸿勋居士处见之,爱其稀有,而惜其简略。辛亥后,李印泉先生偕樾丈小住山中,适不佞卸永昌郡守篆,路过凤仪,命舆从来迎,不佞以公忙不克往。事后得读两公在山所辑《鸡足山志补》,慰情胜无。民(国)二十年,不佞篡修《姚安县志》,得邑先哲高雪君先生所撰《鸡足山志》写本十四册,共十三卷,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甚哉!
《晚清政治与佛学》系作者蒋海怒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集中探讨晚清佛学的政治伦理维度。作者认为:晚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佛学与政治思潮关涉日益紧密,而政治思想家多兼佛学家,进而形成以政治改革为重心的“政治佛学”。“政治佛学话语”渊源自乾隆末年彭绍升和戴东原之间的儒佛之辩,并经龚自珍和杨文会的次第开展,后在1890-1911年之间形成了虽历时短暂,然而却影响深远的近代政治言说范式。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均以佛学思想为媒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由此呈现了佛学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诸多联系。本书在吸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探讨了晚清思想家及各类佛学信仰共同体与政治思潮的关涉,对许多晚清思想史问题作出了新颖别致、饶有兴味的“知识史”考察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鲁迅评之在譬喻类佛经中“有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