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老人之疏是经也。以宗门爪牙。入性相窟宅。慨义学之荒芜。悲禅门之儱侗。盖自癸巳退隐匡埠。睹世寒心。感时励志。所由来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渊。问契证则心湛海澄。仰嘉遁则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饭。栖贤湜之立诵行披。寒炉泠灶。惟大法之全提。丛棘乱丝。仗智锋而独断。其于古人实兼之矣。逮戊戌返岭。今无以明年自玉门趋归。壬癸之岁。日与石鉴诸弟请益唯识。谓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与性珠而滥收。俾龟毛沙油。顿觉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启疏缘。妙叶心宗。带圆名相。不惟砥柱狂禅。兼亦激昂讲席。匠心迥迈。汇义海于洞源。神机渊默。破众难于半偈。劳颜汗手。会稡披寻。睹大义之炳如。庆微言之不坠。教以翊宗。原别传之并四卷。识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诚运上之心蒿目时弊而为者也。故凡疏内。有入理深
弘一法师编著的《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较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 百喻 ,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全书共四函三十二册,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一——二十三册,为原经加题解、注释、译文,以便读者读懂原典,把握义理; 第二部分:二十四——三十册,为原经部分,方便读者诵念经文,一气呵成; 第三部分:三十一——三十二册,为空白册,供读者抄写经文之用。 此三部分体现了阅读、诵念、抄写三大功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设施”。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师先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论,宣扬“明心见性”,主张舍弃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云南鸡足山,襟带四县(大理、邓川、宾川、永北),形如鸡足 ,天然雄峻幽深,久已名闻海内外。三千年来,虽经名人硕士、高僧胜侣,游览吟咏,篇什流传,而记载阙如,后世无征,识者憾焉。前明江阴徐霞客,有志篡辑志书,仅成初稿四卷,因病中辍。大错和尚因而成之,得志八卷,并为指掌图以资导引。不佞曾于董鸿勋居士处见之,爱其稀有,而惜其简略。辛亥后,李印泉先生偕樾丈小住山中,适不佞卸永昌郡守篆,路过凤仪,命舆从来迎,不佞以公忙不克往。事后得读两公在山所辑《鸡足山志补》,慰情胜无。民(国)二十年,不佞篡修《姚安县志》,得邑先哲高雪君先生所撰《鸡足山志》写本十四册,共十三卷,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甚哉!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后汉《太平经》是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现存只有明朝《道藏》的一个本子。原书一百七十卷,今本残存仅五十七卷。编者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并将和此经有关的几个问题加以考订说明。全书代表中国道教初期的经典,是中国哲学史、道教思想史上有价值的资料。
《南华经》十六卷,晋郭象注,宋林希逸口义,刘辰翁点校,明王世贞评点,陈仁锡批注及诸名家评释。明吴兴凌君实刻五色套印本。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书眉上刻评注。书前有徐常吉、冯梦祯、沈汝绅序及郭象原序,后附庄子列传。 《南华经》即《庄子》, 南华经 一名是唐玄宗提倡道教时给加上以示尊崇,故宋、明所刊《庄子》多题为《南华经》。《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屡经后人损益,直到西晋初年郭象整理之后,方厘为定本。故陆德明《经典释文》里谈到 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 , 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 。唐以后流传的《庄子》就是经郭象注释、整理的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的本子。 到了宋、明两代,又出现不少新的《南
《塔陀羅经经》是指一九二四年西湖雷塔倒塌后,在塔里发现的刻于吴越国乙亥年(九*)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羅尼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0夹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本经为元代沈氏经籍铺刊本,半叶5行,行14字,入国家古籍善本珍贵名录。经中一愿一图,或一愿多图,卷首有说法图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英语是Taoism。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先秦诸子的竞起争鸣,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需在儒、道、墨、法等几大家学派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庄子对后世读书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禅宗的思辩;而在文学上,庄子独特的文风又是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但由于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同时也给后人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故而历代注本极多,良莠不齐。本书结合各家之长,对《庄子》作全文收录。本书根据内容,配有597幅图片,其中既有古代木刻版画及汉画像石、历代古人的字画、先秦时期的文博照片、古书版本书影等,又有当代画家特地为《庄子》创作的国画182幅。图文相随,互相 诠释。珠联璧合。
隋人写《大般涅槃经》卷七,为中国书店所收藏的隋代写经,卷轴装。此经由六张纸粘连而成,前五纸纸长均为140厘米左右,其中第三纸长为143厘米,是目前海内外所见隋唐时期单纸长度长者,弥足珍贵。现根据中国书店所藏底本原样卷轴出版。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
《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套装共2册)》出自《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在使用每一种篆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如“玉筯篆,阳冰善之,此体至今用”。为研究古今字体的演变留下珍贵数据。然而此经笔走龙蛇,美轮美奂,其艺术性更大于科学性。
中国佛教注重 妙有 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 唯心 倾向推到极致,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 顿悟成佛 。本书由尚荣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