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由尚荣译注的《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 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此书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整理明代养生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 功过格 教人行善积德,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养生类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养生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本书稿前有严蔚冰撰写的导读,文后加了若干注释,并附有《摄生三要》等相关文献。 此次增订,增加了袁了凡解答静坐实修问题的两封书信,并对原版内容进行了文字修订,升级了装帧设计。
由尚荣译注的《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 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梁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 一心 、 二门 、 三大 、 四信 、 五行 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本书由著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基本信息 书名: 坛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 译者:尚荣 开本: *: 16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3-04-01 书号: 978710109209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中国佛教注重 妙有 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 唯心 倾向推到极致,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 顿悟成佛 。本书由尚荣编著。
《高僧传》全面记载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初到梁代天监十八年的高僧共257人,附见者又二百多人,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该时期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法师传.》唐代高僧玄奘的专记。同时对唐代的社会现状也作了描绘。全书10卷,前5卷记叙玄奘的取经过程,后5卷记叙玄奘回国后的译经过程。本书选译的篇目偏重有趣味的传说故事及玄奘的主要活动。这样既保存了原作的精华,又使内容更为精练,便于阅读。
为了不断地向学术界介绍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加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我们决定精选本学科教师在古代文学之文献舆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著作,编贯遣套《随圃薪积丛书》。所谓“薪积”也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有取于《史记。汲郑列传》“积薪”而“后来者居上”之喻,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提高学术价值。 第二,有取于《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傅也,不知其尽也”之喻。教师是“薪”,学术是“火”,“薪”尽而“火”傅。我们的物质生命不免于毁灭,但精神的生命却可望凭借学术著作的流传而达到永恒。有冀于此,我们期待本学科的同仁将自己的“随圃魂”融入遣套丛书,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累积! 关于本书在宗教史、文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目前
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宗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却是影响*广泛的宗派。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到底有多少宗派,说法有好几种。典型的分为八大宗派,或者十大宗派,细分则更多。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法统,一般由某一个宗师开创,然后由门人弟子传衍而形成。如禅宗*为明显,达摩是初祖,慧能大师则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后来虽然分化为各个支派,但是传承脉络清晰。
《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书中主要阐述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的思想;讲述 趋吉避凶 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 本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曾国藩读后,感念书中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之言,为自己改号 涤生 ,并且要求曾氏子侄***此书;胡适奉此书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印光大师、弘一法师提倡诵读;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英语是Taoism。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